第140章 薛家父親11(2 / 2)

薛淞有自知之明,並不認為自己中了舉人,就能在一個國公麵前有了多大的排麵,即使是進士,初授官也隻是六七品而已。再文武有彆,能在心理上隱秘地看不上賈代善這等級彆武勳的,那至少也得是六部侍郎這個級彆了!

隻是,知道故事結局的薛淞一心隻想離著賈王兩家越遠越好。王家這層關係他都頭疼,更何況賈家,可比王家要更加難纏,而且無用!

到了京城兩日後,他就遞了帖子,悄悄地去了鄉試時的座師禮部吳侍郎的府上去拜訪。吳侍郎對薛淞這少年舉人還是有印象的,欣然答應,與他見了一麵。

吳侍郎與薛淞談論了一回文章經義,覺著比起鄉試來,薛淞又有了些進步。薛淞經義詩文倒還罷了,但策論寫作上,頗有些新意,這就是他出彩的地方。

吳侍郎知道了薛家的背景,暗想薛家是皇商,一半為商,另一半也和官場關係緊密。這樣的環境下養出來的孩子,雖然不似書香門第的純粹,但也見多識廣,處事靈活,眼界心智上更出眾些。

這樣的人,一旦得到功名,前途會更好。薛淞比自己幼子還小了好幾歲,自己身為座師,把他攏入自己一邊,日後也能為家族子孫增添助力。因此,吳侍郎看待薛淞有些不同,也願意坦誠指點他幾句。

說起薛老爺來京與內務府聯絡,去拜訪賈家和王家,吳侍郎微微皺眉。隨後,吳侍郎就隱晦向薛淞點明了一些事情,提醒道如果他能更近一步,那就要注重文武之分了。

這些位高權重的武勳,雖然顯赫一時,但也被人忌憚。武勳對於文官仕途的發展,是起不了多少作用的。不像漢唐,臣子們可以出將入相。如今文臣和武勳走的是不同的路,權勢地位是此消彼長。一個人若是想著騎牆左右逢源,是行不通的,隻會兩邊都不討好,切記切記!

當然,薛家與王家、賈家關係久遠,這一點也改變不了。但你若以文臣入仕,就應避諱著與這兩家來往太過密切。說到底,薛家也隻是皇商,若是你出仕出息了,也無人會為難薛家的。

再說了,你身為次子,也不會成為薛家家主,宋時蔡京兩兄弟還政見不一,各自在不同陣營為敵呢!這個倒不是問題

......

總而言之,就是提醒薛淞努力準備會試,不要分心了。若是幸運高中,那就不能和武勳老親們走得太近,這其中的界限務必要把握好!

吳侍郎還詳細地給薛淞講述了幾位主考官的愛好、風格和行事方式等,指引他如何寫出契合他們口味的答題。吳侍郎早年也是一場場考試曆練出來的,在禮部經驗豐富,與這幾人同在朝中為官多年,而且與其中一位副主考還在翰林院同事過,對這些自然比旁人熟悉幾分。

這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啊,古今概莫能外!薛淞心中感慨道,但他不會拒絕,對,他做不到那麼剛直不阿,非黑即白。

知道薛家的身份,吳侍郎又說了些京城和朝廷、宮裡的情形,讓薛老爺小心謹慎。薛淞敏銳地覺察到,吳侍郎的話中透露,似乎是皇上和忠義親王之間,已經有了裂縫,而且那隔閡似乎在不斷擴大。薛淞不禁倒抽了口涼氣,心中擔憂起來。

見過吳侍郎後,薛淞就根據他的指點,派人儘力地搜集了幾位主考、副主考曆年寫過的文章、公文等,每日在家仔細推敲研究。他又自己整理出了不少朝廷會關注到的問題,琢磨著如果以此出題,將如何應答?他整日忙得不可開交,足不出戶,也覺著有些疲乏。

聽到父親的話,薛淞心中沉吟,不明白賈代善此舉的意思。如果隻是隨口的邀請,那走一遭兒也無妨。薛家眼下可是得罪不起賈家的,拒絕非明智之舉。

但願隻是如此吧!薛淞無奈地歎口氣,答應下了。

又過了月餘,就到了新年。薛老爺和薛淞父子一人在京城也過了一個熱鬨的新年。薛府上掛起燈籠,置辦了豐盛的年貨和酒宴,給上下仆役們發了賞錢。即使心中再忐忑,也總得好好地過好當下的日子,振奮精神,這就是薛淞的生活態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