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1 / 2)

滿肚子的腹誹,劉挽也不管她們嘀咕,畢竟她在宮中最大的消息來源正是宮人們私下八卦聊天所得。要是她們哪一天不聊天了,劉挽必將成為聾子瞎子,啥也不清楚。

成為這樣一個人,不是說不好,但在漢宮內,作為一個聾子瞎子太沒有安全感了,劉挽想的何嘗不是,她該如何才能了解更多情況,以達到能夠在危險的情況下保全他們一大家子的目的!

末了劉挽又覺得自己過於焦慮了,畢竟就眼下的情況來說,衛家正得劉徹寵愛,她可靠的舅舅衛青雖未嶄露頭角,也快了對吧!

劉挽決定鬆一鬆,嗯,陪著她的小姐姐多玩耍玩耍,不該管的事莫管太多。

平陽長公主離去的時候天已經近黑,衛子夫的臉色一如既往,好像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接下來宮中的日子,畢竟是在大喪期間,彆管是劉徹或者其他人,都得守孝。

因而劉徹雖然常來看衛子夫,卻從不留宿。

皇帝若無忠孝,不肯作為天下的典範,談何令世人臣服?

彆以為皇帝就可以肆意妄為,相反,此時的大漢對君臣的要求都是對等的。為君者不堪為君,有違為君之道,臣可以不臣。換而言之,當皇帝的人要是敢亂來,不像一個皇帝,彆怪當臣子的反了他。

正因為如此,劉徹才會有危機感,彆說大漢是實施分封製的,在他之前,就他爹也曾碰上七國之亂,六位諸侯王一道起兵想要拉他爹漢景帝下馬,好再分天下,但凡他爹有半點差池,天下早不是他劉徹的了!

縱然大漢經過七國之亂,諸侯王們的實力大減,也並不意味著劉徹可以放心無憂。山高皇帝遠,隻要他們有造反的基礎,對大漢就是不安定的因素。

扯遠了,守孝期的劉徹日常來看看劉挽,逗著劉挽說說話,也會偶爾摸摸衛長公主的頭。倒不是劉徹不想抱抱衛長公主,誰讓衛長公主見了劉徹像老鼠見了貓似的呢。

劉徹對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明擺著很是疼愛,否則也不會封她為長公主。

無奈劉徹的氣場過於強大,衛長公主性子溫柔,膽子略小,每每見著劉徹雖說禮數周到,何嘗不是也小心翼翼,不敢像跟衛青時一樣開心的笑,開心的鬨。

劉徹沒少為這事吃醋,好在劉挽總喜歡跟劉徹在一塊,也算是彌補了劉徹那顆被衛長公主傷害的心。

陳皇後被關在甘泉宮,劉挽在那之後,直到衛子夫生產,都沒有再見過陳皇後。

聽聞館陶大長公主和王娡這位太後大吵了一架,王娡明顯氣得不輕,聽聞王娡再也沒有見過館陶大長公主,館陶大長公主也再沒有進過宮見過王娡。

不過,劉挽偶然聽說,館陶大長公主沒有進宮不假,劉徹卻親自去了館陶大長公主府上見了館陶大長公主一回。

劉挽聽著八卦,難辨真假。不過,她想一切必然都在劉徹的掌握之中。

此後不久,聞匈奴來請和親,消息傳得滿宮上下沸沸揚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劉挽聽著宮人們說著不知此番又將是誰被選中。按大漢的規矩,不會送真正的公主前去和親,而隻會從宮中選相貌出眾的女子封為公主,遠嫁和親匈奴。

劉挽終於是會走了,話也能冒出幾個來,她第一個喚的人必須得是劉徹,一個父字,可把劉徹樂壞了!縱然不是第一回聽到孩子喚父,劉挽第一個喚的是他,是他,他怎麼能不高興。

朝堂上的事,劉徹很少回來同衛子夫講起,偶爾劉挽纏著劉徹,劉徹會跟衛青提起朝堂上的事,劉挽也就能知道不少事。

比如在竇猗房去世後,彗星現,朝堂非議四起,諸侯王們都議論紛紛,明顯著有人想要借機生事!劉徹知曉一個個人都不安分。偏在此時,閩越王郢舉兵於冶南,進犯南越邊邑。南越王上書漢廷告急。

早在三年前,閩越就已經舉兵圍東甌,東甌向漢廷告急。劉徹派中大夫嚴助征調會稽郡的水師救東甌。漢兵未至,閩越王郢即自動撤兵。東甌王因怕閩越軍再次騷擾,便主動向漢廷請求,舉國四萬多人遷移於廬江郡,東甌地盤劃入會稽郡。沒想到才過去三年,再次生亂,劉徹自是不能容的,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農韓安國出會稽征討閩越。為這事,劉徹的王叔淮南王劉安上書上書勸諫,說用兵有害無益。劉徹對那位王叔讚許之,畢竟眼下大漢最大的敵人是匈奴。對付閩越之地,嚇唬嚇唬他們足以,打是打不起來的。

聽著劉徹將重心放在匈奴上的意思,想想史書上關於劉徹的記載,那是一位以滅胡為畢生宏願的人,他這一輩子都想將匈奴滅了,為此不惜舉一國之力,縱然因此打得大漢的家底都空了,他須想辦法從彆人手裡搶錢,劉徹也沒有停止過。直到最後大漢民不聊生,劉徹才不得不反省,有些事他做錯了,真做錯了。

此時說那些以後的事太遠,匈奴再一次前來請和親,衝的何止是和親,更是想從大漢拿到一定的糧食和綢緞等想要的東西。

大漢啊,想當年大漢初建,漢高祖劉邦聽聞匈奴進犯,誌得意滿的覺得自己率領三十萬大軍,必將擊潰匈奴,揚大漢國威。

萬萬沒有想到,劉邦領的三十萬大軍出去,被匈奴困於白登,差點有去無回。

虧得有陳平出計,才讓劉邦得以逃出,自那以後,大漢經惠帝,高後,少帝,再到文帝,景帝,都對匈奴實施和親以達和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