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此時的大明並不太平。
北方還有外族虎視眈眈,如今的太平不過因為明太.祖的餘威罷了。
等外族修養生息,必定會卷土重來,到時候已經自廢武功的大明怎麼辦,學大宋割地賠錢麼?
問題是,大明不如人家大宋有錢。】
*
建文年
眾武將聽神跡所述,不由歎氣。
他們雖忠於大明王朝,對抗反賊燕王,但新帝重文輕武的確是事實。
此次若陛下不是聽文臣蠱惑,大明如何會內戰如此。
而朝堂中的文臣聽神跡如此說,他們卻是不服。
【士大夫為何不可治理天下!】
文臣的心聲以彈幕的形式出現在直播間。
【當然,也有能治國的士大夫,前提帝王得聽,就像朝堂也有反對削藩的臣子,朱允炆他聽麼?】
這句話,讓朝堂的部分大臣沉默了,特彆是原來反對削藩的大臣們……
【咱們繼續之前的假設,以治國的朱允炆若是以舉國之力平定了燕王朱棣的叛亂。
按照他之前的政策定會繼續削藩,削到一個不剩位置。
如此,大明北邊的防線全部打開,但時候朱允炆以什麼抵擋外族,八股文麼?】
提到這,朱允炆一愣,他當真沒有想過北麵防線的事,不過大明又不是沒有將軍,派將軍去駐守便是!
【朱允炆】:派其他將軍去!
【長期的重文輕武,誰還想當兵?士氣一旦低落,怎麼駐守邊境。
倘若北麵防線崩塌,外族便直搗黃龍,宛如當年的大宋一般,對外族絲毫沒有抵抗能力。
到時候大明麵對的可不是燕王這樣的自己人,一旦敗了,就是滅國之災。
所以,從重文輕武這來看,朱允炆開局就是一個敗筆。
縱觀華夏五千年,但凡放棄武力,沒一個能得善終,畢竟拳頭才是硬道理。】
眾將看著天幕中他們陛下的發言,不知該說什麼,輕飄飄的一句派人去守,他們陛下可知守邊疆是多麼不易之事麼?
【咱們繼續說建文新政的第二條,朱允炆直接廢除了南北科舉,讓所有的文人站在同一平台考試。
看似是很公平,但是南北長久以來貧富差距巨大,導致北方學子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大大落後於南方。
不僅如此,朱允炆還停辦了北方各省的官學,所謂的精簡機構。
這一改革,約等於直接放棄了北方學子,如此朝堂全部由南方文人占據。
如此南北差距越來越大,貧富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階級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不就是貧富差距麼,長此以往,北方的百姓豈能不反?】
卡通朱允炆上線,隻見他摟著頭上標注南方的文人,而對頭上標注北方的文人看偶不看。
【要說朱允炆這政策真相互矛盾,一麵眾文輕武,一麵又在“文“中分化,不知他到底想乾什麼。】
此刻北方學子也在觀看神跡,聽神跡說新帝取消南北分考製,北方的學子們心裡說不出的絕望。
朝堂是多看不上他們北方的文人。
【咱們繼續說朱允炆的第三條政策,恢複井田製,沒錯,就是商鞅時期廢除,已經被廢除了一千多年的的井田製,大開曆史倒車。
這個咱就不多說了,被眾朝唾棄的井田製。】
聽到這,朱元璋的臉色已經不能用難看來形容了,他當年怕不是瞎了眼,覺的自己選了個好儲君!!
【對於稅收方麵,朱允炆全麵減免江南地區稅收,這條看似很賢明,對百姓好。
但是自古以來,富足的江南就是稅收大戶,而朱允炆偏偏在和燕王朱棣打仗得時候減免稅收。
最後導致朝堂要打仗了,但是沒銀子,要直達打仗中斷了軍餉是大忌。
幸好對麵是自己的親叔叔,換成外族試試,怕不是第二靖康恥。】
“相似,真是極其的相似。”趙匡美再次感歎,“哥,這小蠢皇帝,和雪鄉二聖有沒有血脈關係?”
趙匡胤……
【對了,還有一件事,朱允炆和他們的士大夫們推崇周禮。
於是朱允炆上位,著實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地名,典型的形式主義者。
他在短期的時間內,把全國各地的地名都改成了古地名。
上至大的府名小至就縣城的城名,一個不拉,全部更改。
而且有些地方改一次不行,還要改第二次,浪費了朝堂大量資源,很多地方新官章來不及刻。
而且改後的名字眾人反應不過來,隻好在後麵加上備注,寫上之前的名字,如此畫蛇添足。】
【綜上,這隻是開國之初,明惠帝朱允炆實行的政策,可惜政策實行不到一年,燕王朱棣造反。
可想而知,若燕王朱棣造反失敗,大明朝繼續這些製度,大明的將來會是如何?】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首先,削藩成功,北方的門戶大開,無人駐守,外族借此機會休養生息,並開始南下。
隨後因為重文輕武,明朝武力值大降,抵擋不住已經強大的外族。
因南北貧富差異,中原分裂,北方起義,加外族南下,大明朝必定往南偏移。
因減免賦稅,外族欺壓到國門,無錢賠償,隻能拚命壓榨百姓。
到時候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南北方大戰,外族入侵,明朝分裂。
最後,曆史車輪繼續前進,明亡,朝代更換,假設完畢。】
整個建文王朝都沉默了。
神跡曆史的推演,大明仿佛第二個大宋…
【朱允炆】:難道反賊朱棣就能做的比我好麼!
朱允炆不服,他還是不服,一切都是假設,都是假的!!!
【說完假設,咱們接著說說,得位不正的明太宗朱棣,做的有多好。
首先,咱們先從他的五次北伐說起,沒錯,五次北伐。禦駕親征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