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123 承認彆人優秀很難麼?(2 / 2)

【明惠帝朱允炆】:罪在反賊。

【路人甲】:罪在庸君@朱允炆

庸君二字再次刺痛了朱允炆。

路人甲的發言被當做神跡之言,聽神跡給朱允炆定義為庸君,不光是武將,文臣的心也微微動搖。

不過大多數文臣還是支持朱允炆,庸君未必是昏君,隻要他們時刻進諫,就如同宋太宗時期,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不照樣天下太平。

【又跑題了,咱們接著說,雖然韃靼有的二三十大軍,但韃靼的重裝騎兵的占比特彆少,原因是遊牧民族的煉鐵本就不行,主要指望與中原地區的貿易。

但明朝一早就嚴禁各種鐵製品輸出蒙古地區,因此缺少鐵器的韃靼無力再武裝重騎大軍。】

樂瑤放出明朝對邊境的封鎖線,這條封鎖線從東北一直到西域的哈密。

可見明朝對北部外族的提防。

【雖沒重騎兵,韃靼另辟蹊徑,把軍事重點放在加強輕裝騎兵上。

他們就地取材製作輕騎弓箭,以草原上的桑、榆等樹木為弓箭主乾,箭則以柳木做杆,以鐵為頭,大大減少用鐵量,把少量的資源用在刀刃上。

有了輕騎大軍,韃靼隨之對應機動戰術,與重騎兵相比輕騎大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可靈活作戰。

重騎的戰馬馱載著沉重的裝備,移動速度必定緩慢,加上騎兵們上身披掛著的大塊鎧甲也大大降低了他們的靈活性,所以在重騎還未發起進攻時,輕騎卻可搶占先機。

由此可見,韃靼的實力不容小覷,大將丘福的失敗正是小看了韃靼。】

*

嬴政認真記錄下有關戰術的一字一言,特彆是重騎。

目前秦朝有輕車、步兵、騎兵和水軍。

韃靼的輕騎大軍就類似於秦朝騎兵,嬴政可以類比。

方才聽神跡所述,嬴政趕緊把重騎兵的大概輪廓刻出來,這些日子嬴政日日握著刻刀,虎口處厚厚的一層老繭。

因在竹簡刻字太為緩慢,嬴政已經派人著手改良竹簡,也不知後朝用什麼記錄文字。

目前信息整合,後朝除了有強大的火器外,還有以鐵為主的戰甲。

看來秦還要大力發展鐵製品的冶煉,從而代替青銅器。

【明太宗朱棣吸取經驗,韃靼改變戰術,他亦改變戰略。

首先不能再以重騎兵為主,可短時間內大明又無法組建出一支可與韃靼輕騎大軍匹敵的騎兵。

沒辦法,四年內戰真的消耗太多。】

明朝眾將聽他們堂堂大明竟然湊不出輕騎軍隊,心裡不知什麼滋味。

他們低頭看著自己的箭弩,本該射向敵人的箭弩卻對準了自己人,民族危難之際無能為力。

【眾將領】:大明內戰給大明帶來了什麼?

【路人甲】:帶來了一位永樂大帝唄!

【因此明太宗朱棣此次隻能以步兵為主,步兵更為機動。

但大明的步兵裝備卻很簡陋,畢竟大明內戰的時候以重騎兵為主,自然把最好的裝備都給重騎兵。】

聽神跡這麼說,步兵營的將領士兵特彆激動,神跡提到他們了!

說不羨慕是假的,誰不想帶著最好的裝備上戰場。

【此次明太宗朱棣給步兵配置了更多裝備,例如弓箭。

因為步兵不用控馬,因此比韃靼的輕騎兵更為機動,如此以步兵為主攻擊,重騎兵則可穿插作戰,找準敵人的突破口,重創之。

所以作戰如同治國,要靈活變通,審時度勢。

按照常理,重騎兵該是最強的,可重騎兵卻打不了輕騎兵,但是最弱的步兵加上遠程弓弩卻能克製輕騎兵,但步兵在重騎兵麵前卻又無優勢。

大有一物降一物之感。

所以為何同樣用兵,明太宗朱棣卻能以少勝多,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明太宗朱棣很強!】

很強!

兩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天幕上。

【明惠帝朱允炆】:他強什麼!

朱允炆不服,他不承認。

【路人甲】:承認彆人強就那麼困難麼?非得換種說法,說大明的將士們弱?那同樣的將領怎麼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下就很強呢?

【就像咱們之前說的,被後世譽為草包的李景隆其實並沒有那麼無能,畢竟是明太.祖朱元璋選中的人。

如此貶低李景隆,實際上也是在貶低明太宗朱棣,明軍並不弱。

若他們能在明太宗手下,而不是白白內耗在內戰中,不知大明會是如何強盛。】

樂瑤一聲歎氣,自己人為啥要打自己人呢……

【又又又跑題了,咱們繼續說明太宗朱棣的這一次北征,看看永樂大帝朱棣如何領兵。

首先,後援補給必須充足,特彆是水源。

明太宗朱棣下令每隔十日路程,便找一個有水源的地方作為營寨,當大軍缺水時可快速供給。

此時韃靼大汗本雅失裡與權臣阿魯台聽聞明太宗朱棣禦駕親征,於是兵分兩路!跑了!】

朱棣???

朱元璋!!!

朱允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