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若一點都沒打算為難誰。
事實上,她近三年都不準備搞大動靜。
不是韜光養晦,也不是怕了誰,純粹是“與民休息”,不改革、不加稅、不征發額外的徭役,讓百姓自顧自活命。
雖然這樣看似消極,但其實非常有必要。
因為國家經不起折騰。
小皇帝太小,不誇張地說,還沒有真正立住,任何一場疾病都可能讓他死掉,改革這種需要帝王鼎力支持的事,絕對不適合現在乾。
眼下最合適的政策,就是能不乾就不乾,彆擾民、彆做事、彆打仗,讓國家機器按照從前的步調,遵循慣性往前走。
上頭的人不折騰,貪官汙吏循舊例,百姓們的日子固然苦,卻能夠活下去。
當然,朝廷層麵什麼都不做,不代表她自己不能做。
放歸宮人就是其一。
夏朝的宮人自進宮後,如果不是格外開恩,隻能孤老宮中,這無疑是相當殘忍的事情。
允許年紀大的宮女歸鄉,不僅能節省宮中開支,也能解決她們的人生大事。畢竟在古代,大部分人渴望家庭和後代,有兒女養老送終。
路費的問題,洪尚宮會解決。
程丹若思考的是,能不能給她們安身立命的機會。
出宮的宮人年紀不一,年青的好說,回家自然有父母許配人家,過普通女人的一生,年老的卻很難再嫁,勞動能力也下降了。
女人失去生育和勞動能力後,在古代的地位肯定一落千丈。
父母故去,兄弟難道肯養著白吃飯的姐妹嗎?子侄難道會善待這些從未見過的長輩親人?
她們必須有收入,才能安享晚年。
她想到了毛衣。
宮人幾乎人人會織毛衣,就好像她們全都會繡帕子荷包,屬於必備技能。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她們送到毛衣工坊呢?
毛紡織發展也有七八年了,南邊不好說,北邊已經構建起了產業鏈的雛形,有人養羊,有人收羊毛,有人開作坊,雖比不得江南蠶絲成熟,但也算像模像樣。
一批熟練且服從性好的紡織女工價值不低。
是以,程丹若早在提出此事前,就給京城的商會遞了話。
晉商、豫商、冀商,主要是這三家,因為采選宮人時,也都是在京城周邊的幾個省份招人。
他們也是毛紡織比較興旺的三個地方。
三家商行都表示,他們十分樂意送老家的宮人們回鄉,如若她們願意,也可在本地的作坊上工。
很上路。
但毛衣的局限性很大,原材料依賴進口,出口又很難,中亞是遊牧民族,大概率是毛衣的祖宗,南方如越南、印度等地不需要,西方國家自己就有羊,隻要拿到成品破解,他們就能自己搞出毛衣,不像絲綢一樣珍貴。
好在也不是沒有。
東瀛和朝鮮緯度高,臨海,畜牧業很一般,想要自主產毛衣難度較大。她打算在今年朝貢時,給朝鮮的賞賜裡塞兩件上等毛衣,看看能不能打開銷路。
市場越大,國內商戶收購的羊毛就越多,長此以往,北方遊牧民族的養殖重心或多或少會偏移到羊身上。
到時候他們再南下劫掠,就能試一試經濟製裁。
——但前提是,他們需要這麼多羊毛。
是不是該找人製作機器紡織絨布?
英國的羊毛業崛起,也就是在這個時代,如果他們能紡織出便宜結實的毛布,就能出口擠占海外市場了。
程丹若越想越沉浸,久久不肯回神。
她太想扶持羊毛業了。
絲綢固然好,可種桑侵占農田,江南的糧食早就不複前朝,全靠湖廣。可糧食不多,人口卻在增加,人地矛盾一年比一年嚴重。
毛紡織卻不同,羊和羊毛不占農耕,且毗鄰蒙古,自己養不了可以直接收,還能製衡胡人。
更不要說婦女能增加收入,提高地位了。
再做夢一點,萬一運氣爆炸,直接從手工業變成工業就賺大了。
想要,太想要了。
她一邊想,一邊翻開了下一本奏章。
開恩科的。
新帝登基,總是大赦天下,恩科取士。
內閣就商量明年開恩科,多錄取一批進士。
她:“……”
想摔奏章,但忍住了。
夢可以隨便做,路還是要一步步走。
恩科取士,於她也同樣要緊,先把這份詔書敲了章再說。
程丹若以最快的速度處理完工作,看看懷表的指針逐漸走向五點,差不多就準備下班。
明天就是端午。
放、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