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十七歲嗖一下就沒了一半(2 / 2)

皇家的兄弟們沒有什麼時間與這個平日裡沒什麼存在感的姐妹訴說分彆的傷感,他們自己也在忙著自己的喜事呢。

五爺和七爺是這年閏三月裡同日成親開府的,一個迎娶了他塔喇氏,一個迎娶了哈達那拉氏。雖則大婚時康熙不在京裡,但趁著打贏葛爾丹的興奮,四九城的老少爺們也著實鬨騰了好一陣。兩人婚後各種親戚走動財產安置忙得不亦樂乎,更有側福晉懷孕之類微妙的添喜。

而早已經妻妾成群的幾個哥哥,一邊收獲著戰前緊急播下的種子,互相開滿月宴周歲宴收份子錢,一邊翹首期盼著自己這一輪的封賞。這都上過戰場領過八旗兵了,老爺子怎麼的都該鬆口給爵位了吧?大千歲叫了這些年,還是個光頭阿哥實在太尷尬了。

康熙三十六年中秋宴臨近的時候,內務府就已經偷偷摸摸在給幾位出宮開府的爺擴宅子了。事情是瞞不了多久的。果然在八月十五早上的朝會上,皇帝就宣布了這條開啟九龍奪嫡局麵的堪稱“萬惡之源”的封賞詔書:

“因隨征葛爾丹有功,封皇長子胤禔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為貝勒。又因之前賑濟山西有功,加皇四子胤禛封號為‘雍’,皇八子胤禩封號為‘定’。”

小八爺,哦不,現在該叫定貝勒了。總之,因為我們的江湖人主角前世還從老百姓那兒得到過“超越人間品階”的“神”這一封號呢,所以對這輩子老爹扣扣索索派發的榮譽並沒有太過在意。非要讓他評說的話,那他隻能說康熙這人不愧是玩平衡的一把好手啊,綜合考慮了兒子們的品性、功勞、背後的勢力,才能定出這樣子的封賞來。

首先受封的六人都是隨軍皇子,這沒什麼說的,小九小十沒有跟出去打葛爾丹,那抱歉拜拜等下一波吧。

都是庶子,長幼有序,當然應該哥哥當郡王,弟弟當貝勒,親王就算了,年紀輕輕功勞淺薄立不住。那郡王和貝勒的分界點劃在哪裡呢?

僅從征討葛爾丹的功績看,隻有老大能封個郡王了,其他幾個都在打醬油。老八雖然康熙自己很看好,但就他隻射殺了一名葛爾丹麾下的小頭目來說,還不夠越過這麼多哥哥去跟衝進葛爾丹大營的老大平起平坐。

但若是真隻有大阿哥封了郡王,成了鶴立雞群的那個,朝中的人心可就要壓不住了。大阿哥黨一夜之間就能人數翻倍你信不信?所以皇帝決不能表現出隻有大阿哥與眾不同的樣子來。三阿哥胤祉必須也是郡王。

那老四當不當郡王呢?

說實話,當或不當都可以。然而康熙琢磨了許久後還是選了“否”。首先老四生母出身包衣,其次老四並沒有可以越過老八的突出功績,其三康熙覺得孩子的性格太過剛硬需要打磨。當然最重要最重要的原因,是皇帝有些心疼錢了。

分封不是口頭上說說,再給個宅子就完了,要給包衣,給佐領,給屬官,給田地莊園,給鋪子,給大把銀子。分封這麼多皇子,就算是剛剛打了勝仗有繳獲的國庫,也遭不住一次性這般花銷啊。一個郡王和一個貝勒,還是差著不少錢的。

切實麵臨經濟問題的康熙爺,摸著自己黑透的良心,決定給被虧待了的老四和老八加封號。雖然這麼一來,就顯得老五和老七最差勁了,然而摸著良心的康熙爺才不管嘞,事實就是老四和老八多跑了一趟山西嘛。

說完了爵位,再來說說封號。如果說爵位高低還有這樣那樣的考量,那麼封號選什麼字,就全是康熙夾帶的私貨了。反正都是好寓意的字眼,正說反說解釋權都在康熙自己的手裡。

老大叫“直”,古書上說“肇敏行成曰直”,什麼意思呢?一開始很機靈啊,反應很快啊,做事有成功啊,叫“直”。聽上去挺好的對不對,但後麵還有一句呢,“始疾行成,言不深。”是不是也有點“急功近利”和“說話不過腦子”的意思來理解,就隻有康熙自己知道了。

老三叫“誠”,這也很有意思,最古老的那批封號裡麵是沒有“誠”字的,清朝此前的皇帝也沒有用過這個字,不過到了康熙這兒覺得“誠”是個好字,“誠實無欺”、“純德合天”,顯得孩子老實聽話啊。

四大爺的“雍”,雖然也不是一個自古以來的封號,但卻用得妙極了。“雍”字最早出自《詩經》,本義“和諧”。如今最常用的詞組是“雍容”,有文雅大氣的意思,這都是好寓意。然而,小八爺私下裡覺得康熙聯想到的既不是“和諧”也不是“大氣”,而是“冉雍”。冉雍是孔子門下“十哲”之一,《論語》中其人最著名的政治主張就是“居敬行簡”。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要嚴肅,做事簡潔有效,豈不是他四哥的完美寫照嗎?

至於小八爺自己的“定”,是個自古以來的好封號了。“大慮靜民曰定”,能夠安定百姓就叫“定”,雖然古時候“定”字給皇帝用比較多,然而到了清朝已經沒有那麼尊貴了,臣子中諡號“文定”的也出現好幾回了。但縱觀整個“定”的涵義中沒有什麼值得內涵的地方,小八爺就當這是老爺子對他行醫成果的肯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