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地理(二)(2 / 2)

地震波的曲線圖上可以看出,有兩個不連續麵,一個是莫霍界麵,根據外國人的命名原則,它和一個叫做莫霍的人有關。

另一個是古登堡界麵,這倆界麵把地球分成了個圈層,分彆是地殼、地幔、地核。

地幔軟流層是會流動的,從而導致了地殼在運動,地殼的運動之後,板塊也會運動。

板塊就是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大陸和海洋板塊,很難想象,我們每天踩著的地方是會默默運動的。

這些運動一般情況下並不明顯,但是總有明顯的階段,比如火山爆發,比如地震這些,都是板塊在運動。

而也正因為這樣,在夏朝的時候,我們地地圖,和現在的地圖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用現在的地圖來套以前的,是明顯不準的啦。】

不是?你還知道不準啊?

不少人腦子裡第一時間想到了這個,都是拿著天書給的地圖,意圖在華夏找到金礦的人。

有官方,也有私人。

官方倒還好,一個地方找不到,那就在相鄰的地方接著找唄。

而私人,私自窺視官府的東西,還是采礦,直接違法了,罪責不輕,最後大概能喜提九族一起下黃泉的大禮包,也算是減輕了生活的負擔。

信了天書,於是每個地方都會先按照天書給的地方來找到劉徹,隻感覺自己一片真心錯付了。

[漢武帝劉徹]:你不早說!

……

一時之間“大家”都跟複製怪一樣,爭相複製了這句話,江思瑤想裝作看不到也沒有辦法。

江思瑤看到的時候,一時間笑得想死。

【不是吧,這也能怪我嗎,我已經儘力在找貼個的曆史背景了,咱古代的繪畫實力,難道你們不比我更熟嗎?

畫人這方麵就已經是會自帶美顏了,畫山水更是意境為先,你們對著山水圖能找出來是哪座山,哪條河水嗎?

不過,這偏離地太多還是得怪一下我的,是我的錯,我承認,應該下次說明,這樣就不會跑空了。

下次一定!】

嬴政也想說這個,不過既然已經有人先一步說了,而且天書都道歉了,他也沒有跟風。

嬴政還是想給喜歡自己的天書留一點顏麵的,難得遇上這種,不把他當好人看,但是依舊很吹捧的,珍惜人才!

秦朝現在的發展不說是蒸蒸日上,也能說是和以前麵目全非了。

張良又回到了沛縣,這次沒有再勸任何人起兵謀反,隻是開始勤勤懇懇地教導小朋友們。

依舊會表露自己對大秦的不喜歡,但是這些小朋友們就像是天書一樣,似乎是對嬴政有著偏愛,覺得嬴政是全天下最厲害的皇帝。

甚至會指著張良細細畫出來的世界地圖說,我們陛下一定會拿下的。

張良不懂。

他會回到沛縣的原因,在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對大秦的態度轉變為狂熱的人。

即使是老秦人,一開始也沒有這麼狂熱的,當然,現在隻會也跟著狂熱。

為什麼呢?

張良不明白。

是百姓沒有記憶嗎?

曾經是六國人的事情,已經被他們遺忘了嗎?

張良為了驗證自己這個想法,找了很多不同年齡段的人,想看看是不是這樣的,但是好像……

沒有經曆過六國的,天生就對嬴政有好感度,認為自己是大秦人。

甚至會想,大秦哪裡比什麼沒出現過的大漢差呢?

像是天書一樣,對嬴政,對大秦有盲目自信,認為暫時不打,是因為大秦考慮底層人的生活問題,等到大家都富裕起來了就會磨刀霍霍向那些外國人!

大家就不用在以後學外語了。

即使是張良說,本身就不需要學什麼外語,也會被反問,如果六國還存在,想去彆的國家是不是要學彆的國家的禮儀,會說彆的國家的話?

曾經是韓國人,但是張良那個時候根本不去彆的國家,而到了大秦。

嬴政比誰都想要推廣車同軌、書同文這個政策,說的話也統一成了大秦的話。

其實方便了嬴政,也方便了張良這些造反的人。

鬼知道他們一開始是怎麼和對方交流的,如果不是作為貴族,加上張良本人勤奮好學,他和彆人書麵交流的障礙並不多,但是聊天還是有障礙。

大家一開始誰都不服誰,後來大秦查的嚴,需要都說大秦話,這些人也就都屈服了。

大秦的官話,是雅言,而據說保留了大秦雅言特色最多的,是嶺南人士,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粵語。

聽起來還挺地獄笑話的。

張良在和項羽一起四處尋找人才,又處處碰壁的時候,因為一時沒看住小孩,被迫拆夥了。

拆夥之後,張良沒有立刻回沛縣,說實話,他一開始都沒想回沛縣,沛縣對於他,根本不是什麼大本營,隻是曾經停留過的地方而已。

但是在大秦走的地方越多,走了曾經潛伏的十年走過的地方,張良卻越發不理解了。

他潛伏的十年,大秦也是茁壯發展的,當權者也是嬴政,甚至大秦有話語權的那些人這些年也沒怎麼變,隻不過是王翦變成了李斯,類似一些職位變化。

以往每到一個地方,都能被張良找出來有哪些問題,利用這些問題,發展自己的勢力。

可故地重遊,曾經的故人都有了極大的變化。

一開始怨恨大秦,現在已經喜歡上了大秦。

“子房,不是我不幫助你,而是我們家族,現在已經離不開大秦了,大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生活。”把不好意思寫在臉上的糙漢,搓著自己的手跟張良道歉,他不能加入張良的反秦活動了。

“就算是子房你上位當這個皇帝,也不能比嬴政做的更好了,現在能體會百姓疾苦的皇帝不多了。我們都是六國時期過來的人,難道你我還不了解,當時的皇帝都是些什麼人嗎?”

當時的皇帝?

嬴政能滅六國,也是因為六國的國君一個比一個昏庸無能。

即使張良是韓國人,他也不能說韓國的國君是個什麼好東西。

韓是最先被滅的,韓王安舉城投降,韓國貴族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叛亂被鎮壓。

趙國自長平,被秦國的軍神白起坑殺軍士四十萬之後,實力大跌,而趙的國君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把李牧給殺了,危急關頭自毀長城。

魏王雖然有骨氣,誓死不降硬抗,被秦破了國都,之後假投降被識破,最後還是死了。但是魏國實力本就不高,沒什麼勝算。

楚國自從楚靈王好細腰之後,大臣們對自己的身材管理,比對學識提升還上心的多,靠著遼闊疆域最終還是走向了敗局。

燕國的太子短視,據說一開始是嬴政在趙的好友,張良真的不理解,他這個身份比什麼都好刺殺嬴政。作為好友,有個私下的環境,自己殺都比荊軻殺更輕鬆。

而齊國不懂唇亡齒寒之理,一次次對其他五國的災難視而不見,最後自取滅亡。

六國並不好,但是張良謀劃這麼多年的底氣,也是大秦並不好。

張良不是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他輾轉大秦的各個地方,知道在大秦毫不留情駛向未來的戰車下麵,有著這樣那樣的微小哭聲。

是不被嬴政關注的人在哭,而這些得不到嬴政視線,活得異常艱難的人,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張良要借助的,要煽動的也正是這些力量。

但是……

怎麼突然就消失了?

這些人也沒有死,怎麼突然間想要維護大秦了?

張良不是不懂,張良是不願意懂。

為什麼呢?

隻是因為天書更加偏愛嬴政,所以這個世界就要是嬴政掌權嗎?

張良不能接受,但是張良也走不下去了,大秦的地方像是一時之間都打上了嬴政的烙印一樣。

張良最終選擇回到了沛縣,他裝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劉邦他們也假裝他從沒有離開過。

他這次準備從教書中,接觸更多的人,想了解、感悟這樣的人。

當然,他也不僅僅是自己回來了,他還把範增勸走了。

不是一山不容二虎,而是他跟範增開誠布公地談了一下。

這個世界即使有劉邦起義,難道就能反抗地了嬴政的統治嗎?

張良甚至悲觀地認為,或許起義之後,麵臨的第一個危機,就是百姓的不理解,百姓甚至會自己組成反抗起義軍的隊伍。

範增不信,所以範增也離開了沛縣,他想去看看現在的大秦。

怎麼會呢?就這麼些時候,即使能改變少數人的想法,比如沛縣,那可是劉邦、蕭何還有他範增勤勤懇懇的結果,嬴政該感恩戴德!

但是,其他地方,沒有他們這些人,那些政策能落實嗎?

地主呢?豪強呢?和皇權對抗的勢力呢?

範增帶著自己的困惑,踏上了征途。

Tip:收藏+分享罵過的學習搭子是秦始皇[曆史直播],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