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1 / 2)

眾所周知,瘟疫造成的損失並不比水旱蝗震等自然災害要小,它造成傷害持續的時間比自然災害更長。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大漢這些年因為救助及時,疫病造成的影響並不大,因而沒有被朝廷重視。

然而,這次會稽大疫來勢洶洶,闔門皆染,戶戶有喪,就連太守都不幸染病,纏綿病榻,奄奄一息。

劉隆即位以來雖沒有遇到大疫,但朝中對於瘟疫極為重視。

兩漢之際,綠林義軍差點因為大疫就散了。光武年間,匈奴分裂為南北,也與人畜疫相關。

太仆道:“會稽大疫,想必是陰陽失調,陰盛陽衰而致……”

太尉馬英打斷太仆的話:“春夏之交,寒暑錯位,人易得病,且會稽處在瘴癘之地,疾瘧橫行。當今要務是派太醫循行醫藥,賑濟百姓,以安人心。”

太常楊震轉頭問太醫令,道:“太醫令可知會稽的大疫是什麼病症?”

太醫令額頭出了一層冷汗,道:“未見病人,下臣不敢妄下結論,但依奏表所言約莫像下利和瘧疾的症狀。”

楊震聞言一驚,一種疫病已是難纏,怎麼還是兩種病症齊發?

鄧綏緩聲道:“會稽太守病重,現如今誰主管政務?”

尚書令回道:“馬太守征辟都水謁者馬臻為五官掾,又征辟當地賢者周興為長史,現在政務由馬臻和周興共同主管。”

鄧綏聞言沉吟,道:“前者尚書仆射左雄調查都水謁者馬臻一案,查明沈遠乃是誣告。馬臻築湖修提,灌溉萬頃良田,於朝廷有功。有功當賞,現擢馬臻為會稽代太守。”

“再派光祿大夫與太醫前往會稽巡視疫疾,為百姓提供醫藥飯食。死於疫病者,朝廷出棺木錢財埋葬。”

鄧綏的目光落在馬英身上,道:“馬公負責協調朝中醫藥錢帛,務必以生民為重。”

太尉馬英恭敬道:“下臣謹遵陛下口諭。”

鄧綏又看向太醫令,道:“太醫令,你從署中選出擅長治療疫病的太醫前往會稽,醫藥器物任其調用。”

劉隆道:“人命貴重,有逾千金。太醫要慎重對待疫病,若有人阻礙疫病防治,不論任何緣由,太醫須堅定拒絕。若有人強行阻攔,依法論罪。”

大漢重視孝道和宗族,難免有人愚昧無知隱藏染疫的親人,導致疫病擴散。

太醫令神色一凜,道:“下臣領命。”

事情定下來,鄧綏讓眾人散去,和劉隆說起來大漢曆次疫病來。

聽完,劉隆心中感慨,這疫病對大漢的傷害遠比他想象中還要厲害。

鄧綏道:“瘟疫無情,對待士庶貴賤、賢與不肖皆一視同仁,便是天潢貴胄也不能幸免。隆兒,對待疫病萬不可掉以輕心。”

劉隆鄭重地點點頭,他在前世對於疫病造成的損失可是深有體會。

鄧綏見劉隆真正記在心中,才停了這個話題,讓劉隆回去上學,自己獨自憂心。

劉隆出了後殿,走在遊廊上,內心憂慮。太醫令說的下利和瘧疾在前世已經不是什麼致死疾病,然而在大漢幾乎要靠病人自己硬熬。

被譽為醫聖的張仲景還未出生,太醫令開出的湯藥劉隆有時都懷疑有沒有用處。

燥熱的夏風吹在臉上,讓劉隆更加心煩意亂。

疫病……傳染病……

劉隆突然對江平道:“常言道,病從口入。疫病傳染多通過飛沫傳播,你找人用棉絮縫製遮麵,服帖口鼻,不能迂闊。弄好就送過來,不必精美。”

“再去蔡侯那裡取來水晶鏡,就說給太醫觀察病灶用。”

江平應了正要吩咐下去,劉隆又叫住他道:“你再把太醫令或者去會稽的太醫請來,我有事囑咐他們。”

江平連連應了,劉隆去了前殿等候太醫令和太醫過來。

鄧綏聽到寺人通稟皇帝去了前殿又召來太醫,點頭道:“皇帝心裡有百姓,勿要打擾他。”

太醫令還未回到官署,就收到皇帝召見的命令。他連忙點了一位擅長治療時疫的太醫,與自己隨行。

太醫疾步而來,太醫令一邊走一邊和他說了剛才的情況。

這太醫姓張,聞言眉頭緊鎖道:“下利和瘧疾可不好治啊。朝中這十多年未有大疫,如今一來就氣勢洶洶。”

太醫令歎息道:“儘人事,聽天命。諸位太醫中數你對時疫最了解,我舉薦你去會稽。陛下聖上信賞必罰,對這事極為重視,你心裡什麼想法?若是不能行,我再換人。”

張太醫拱手道:“多謝令長舉薦,為醫者當救死扶傷。如今會稽大疫,我當責無旁貸。”太醫令頷首。

張太醫又道:“這聖上傳召不知為何?”太醫令道:“去了便知。”

兩人進了前殿,低頭朝拜,餘光瞥見皇帝正拿著一個透明的圓鏡照桌案。

劉隆將水晶鏡放到桌案上,這枚水晶呈圓形,無色透明,周圍鑲嵌木頭,有個木柄,形製與前世的放大鏡差不多。

它是張衡和蔡倫共同研究製造出來的,也是放大倍數最大的一塊。

“你擅長治療疫疾?”劉隆問太醫令旁邊的中年人。太醫令擅長的是治病調養,而非疫病。那他身邊的人想必對疫病有獨特的研究。

張太醫恭敬道:“下臣略有研究,不敢當擅長。”

劉隆問起他對痢疾與瘧疾的看法,張太醫在來的路上已經組織好語言,張口說起醫治兩疾的湯藥來。

劉隆對中醫不大懂,中間唯有點頭而已。待張太醫說完,問起防治的問題。張太醫說了病患隔離,集中治療等等方法。

兩漢發生大疫多次,醫署有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處理方案。方案若想要全部推行下去,還需要朝廷堅定的支持。

醫者的地位在大漢比較低下,司馬遷曾經將其與倡優相比。

劉隆聽完,道:“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這疫病的治療全權交給你們醫者,若有人抗命不遵,上書報於朝廷。朝廷定當依法處

置,絕不姑息。”

太醫令和張太醫異口同聲稱讚皇帝英明,心中得了皇帝的保證,大為安心。

?想看星輝映川的《[東漢]我有母後》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劉隆又命人將水晶鏡傳給二人,道:“此物有放大之效,可助你們觀察病源病灶,你們拿去吧。尚方局還會再送幾個水晶鏡給太醫署,隻是都不如這個放大倍數大。”

太醫令對水晶鏡有所耳聞,當年一諸侯王患有眼疾,看不清東西,尚方局就呈水晶鏡輔助他觀物。

太醫令舉著木柄,對著桌案,看見上麵放大的紋理,吃了一驚,心中既不安又欣喜。

這枚水晶鏡怕是價值連城。太醫令看完,將水晶鏡小心翼翼地遞給張太醫。

劉隆又道:“朕偶然看到說瘧疾是通過蚊蟲傳播,可用青蒿絞汁衝服。”

張太醫聽了,點一點頭道:“民間確實有青蒿汁治療瘧疾的習俗,聖上淵博。至於蚊蟲傳播瘧疾……小臣惶恐,孤陋寡聞。”

劉隆道:“不獨蚊蟲,連蛇鼠都會傳播疫病。最好不要吃野味,萬不得已非要吃時一定要煮熟。”

張太醫道:“下臣謹遵聖上教導。”

劉隆搖頭,道:“朕非醫者,所看皆是書上之言。你們到了疫區,一定要實事求是,查出傳染鏈條,病因,對症下藥,不可妄信神鬼之言。”

張太醫又忙不迭點頭,劉隆繼續道:“朕記得,有次朕生病,太醫令讓太官準備石蜜水和鹽水讓朕服用?患疫的病人可否能用石蜜水和鹽水?”

太醫令聞言想起,有次皇帝得了風寒不思飲食,故而調了石蜜水和鹽水讓皇帝服用。石蜜性溫,滋陰補陽,而鹽食之有力,每頓皆要吃。

“可。鹽也就罷了,但石蜜價貴,恐不易得。”太醫令斟酌道。

劉隆道:“太官有石蜜,你找他要,與藥材一起帶去會稽。會稽也種植石蜜,再去找馬公批些錢帛,若是不夠到地方再買。一個人怕是用不了多少石蜜。”

太醫令拱手道:“聖上仁慈。”

劉隆看著他們,溫和道:“病從口入,不獨是吃食,呼吸也有可能傳染。朕讓人做了遮麵,你們行醫時,自己也要做好防護。”

太醫令和張太醫聞言,心中一暖,道:“下臣多謝聖上關懷,定當肝腦塗地以報聖恩。”

劉隆聞言笑起來,擺手道:“不必如此鄭重,隻要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就好。”

劉隆想了想,暫時想不到其他的事情,就讓二人回去準備南行之事。

劉隆起身,又帶著江平前去學堂上學。呆在學堂的時光不多了,且行且珍惜。

關於會稽大疫的應對舉措有條不紊地頒布執行下去。次日,光祿大夫和張太醫等人帶著藥草錢帛前往會稽。

此時的會稽人心惶惶,家家閉門,戶戶都有哭聲傳來。

馬臻心焦如焚,這疫病來得急,一下子傳得城中都是。城中人惶恐,紛紛前往鄉下,連累鄉野也成了瘟病的巢穴。

大夫不夠,巫醫當道,又有宗族阻擋,馬臻的進展頗不順

利。他神情鬱鬱地回到府衙,來到馬太守的院子前,隔著門問族叔的身體情況。

奴婢回道:“明府與昨日差不多,仍然畏冷畏熱。”

“飲食如何??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馬臻問。

奴婢道:“明府每頓僅食半碗羹湯而已。”

馬臻叮囑道:“務必好生照顧明府,多勸餐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