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霖一行人沿著運河的周邊走過去, 發現這邊的繁盛遠勝於德州。
“我發現這旁邊簇立著許多穀倉,沿河建立穀倉不知道會不會潮濕?”沈書曜看著運河旁邊的一個個如同白麵包子一般的穀倉發出疑問。
晏溫說道:“我記得之前有學過,這些穀倉裡存放的都是稻穀, 比較能防濕防潮,而且它們可以懸空防止潮濕, 你說是吧霍霖。”
霍霖收回自己看著街道的視線,回道:“應該是, 而且這個隻是臨時儲存作為轉運用的, 也放不久,稻穀有殼不容易受蟲黴濕熱侵害。”
“你剛剛在發什麼呆?”晏溫剛剛明顯看得出來霍霖在發呆。
霍霖說道:“大興和前朝皆說重農抑商,但商也實在能夠讓百姓生活過得更好。”不過他也知道自己的話有失偏頗。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糧食生產跟得上的基礎上。就是不知道有什麼方法能夠讓糧食增產,具體方法可能得深入了解農耕才能解決。”
霍霖苦笑,他覺得這世間可以解決的難事越來越多了, 就是不知道這是不是他的杞人憂天。
沈書曜和晏溫對視:“霍兄就下個渡口就可以想如此之多, 是在下所不及也。”沈書曜感歎道。
霍霖無奈:“可能也是霍某杞人憂天罷了,隻望當霍某入朝為官時能夠為國為民做一些實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隻希望能夠在保證家人安全的基礎上能讓這群百姓過得好點。
說到這個沈書曜眼睛就亮了:“沒想到霍兄也是這麼想的,沈某也是,若有朝一日能夠入朝為官沈某也定當竭儘全能為民請命。”
晏溫目前倒是沒有這份雄心壯誌,他思考了下:“我覺得我下次鄉試能夠考上舉人我就滿足了。”
三人齊齊笑了起來, 能夠有目標就是好的。
霍霖他們沿街逛過去, 果然是天南地北的貨品應有儘有。
來到管家租住的房子裡,霍霖他們商量著接下去的安排。
“既然到了一個新的地方, 我們不妨去拜見下當地的大儒吧。”沈書曜提議道。
霍霖他們也正有此意,不過霍霖在猶豫自己要不要先了解下當地的情況,他說道:“我等剛到臨清, 對臨清還不夠熟悉,要不我們先逛下臨清,了解到當地的情況後再去拜訪大儒。要不然先生問我們對臨清的情況我們不了解,怕是不妥。”
霍霖說的也是有道理,於是他們三人也不急著去拜訪當地大儒,而是先去自己感興趣的地方,而能夠讓三人都感興趣的,基本上就是書店了。
第二天三人收拾齊整來到臨清書院,一個地方文教氣息最濃烈的無外乎就幾個地方,書院算是一處。
霍霖一走近書院的街道就碰上了許多穿著文人衫的學子。
“京城比較繁華,不過這裡也有自己的好就是了。”沈書曜四處張望。
“沈兄,你的聲音要是再大點就不怕被這臨清書院的學子群起而攻之。”
沈書曜一想也是,在彆人的家門口說環境比不上自家,怕是臨清書院的學子得套他麻袋,他哈哈大笑:“在下謝過晏兄的提醒。”
三人進入到書館,要深入了解一個地方不如來看看它的地方誌。
於是三人就在書館裡待了兩天,在這兩天裡霍霖還是就得收獲頗豐的,臨清因運河而是生,所以這裡關於運河的書籍比其他地方會多許多,他們還去觀察了周邊百姓的民生以及臨清地方官的政策法令還有衙役的執法情況。
霍霖每到晚上總會把自己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他覺得這些都是經驗,雖然並不知道接下去會不會用到,但是既然決定走仕途那就先準備著吧,都是經驗。
在霍霖他們覺得準備好了的時候,就開始向大儒投遞拜貼了,很多學子之所以到秀才舉人才會出來遊學除了年歲增長和秀才舉人功名能夠應付遊學沿途的困境外,還有一點也是因為秀才舉人的功名向外地大儒投遞拜貼時也能夠比較有底氣。
霍霖他們投遞的第一家是一名在治水方麵極有經驗的大儒。
在霍霖他們等了兩天後大儒就給他們回話了,說明天一敘。
霍霖他們在小興奮中等到了第二天,這可是他們投的第一份拜貼,不過一般而言大儒麵對學子的拜貼特彆是舉人秀才階段的拜貼倒是比較少會拒絕,畢竟當有遊學的學子來向自己求學,也可以說是一個有麵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