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 新人 “皇阿瑪!”弘書‘唰’……(2 / 2)

“是,上科共有226位大人登科,今歲是399人。”

“也就是說這次多錄了180人,寒門的就占了一半多,不錯,不錯。”弘書感到滿意,心裡想著,看來他搞出來的五三還是有些作用的。

朱意遠仿佛能聽見他的心聲:“是啊,這都多虧了殿下您出版的《五年模擬,三年科舉》,今年的新科進士都在說呢,他們是看了這本書才進益頗大,僥幸考上的。還有人請願,說那一冊書都翻爛了,請您再出一冊,造福天下學子。”

弘書搖搖頭:“他們能考上是他們自己的本事,五三頂多時期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基礎若不牢,多少五三都是枉然。而且這次也是皇阿瑪照顧孤,殿試的題借用了些五三中模擬題的結構,才讓一些人表現突出。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皇阿瑪這次擴招的力度大。”

比如徐以烜,他的學識水平當然也是不錯的,但還不至於穩坐二甲第一,不過他因為是弘書伴讀的緣故,近水得月,不僅五三拿到的比彆人早,按照模擬題寫的文章弘書偶爾還會幫他批一批,殿試的時候自然是答道了胤禛的心坎上。

好在胤禛的理智還在,沒有直接給徐以烜一個狀元,隻讓他做了傳臚。

朱意遠覺得主子太謙虛了:“皇上增加取士名額,自然是造福天下的德政,殿下您的功勞卻也不能忽視。皇上在殿試後都說了,這次之所以會多取將近一半人,就是因為學識不錯的學子太多,舍了誰心裡都不好過,恰好這幾年內附的地方多,官員缺口大,索性才都錄取了。”

“科舉三年一次,以往每年取中的人數都差不多,偏偏這次學識夠的學子人數激增,大家都說是您所出的五三功勞。”朱意遠道。

算了,給他表功這事,幾乎是除他以外,所有親近之人的共同堅持,他拗不過,還是彆說了:“不過再出一冊新的倒是可以,正好這次也有不少好文章能收錄,你將這事記下,等孤忙完這陣子提醒孤。”

“嗻。”

才說完,戶部侍郎王璣和吏部侍郎彭維新竟是同時到了。

賑災事情複雜需要時間長,弘書先找彭維新:“彭侍郎,請你來是有兩件事要勞煩吏部。”

“不敢,太子殿下但請吩咐。”彭維新態度恭敬。

“第一個是少詹事之職空缺有一年了,如今詹事府缺人手,還請吏部儘快進行銓選。”

弘書沒提魏定國的名字,也不需要提。

“是,臣回去就令他們推送人選。”

“第二個,還是和人有關,孤想從翰林院抽兩位新科進士入詹事府兼任主簿之職,還請吏部介時幫忙走一走手續。”

“這……”彭維新皺了皺眉,道,“殿下,按規矩,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學滿三年,通過散館考試後才能委任職缺。”

“孤知道。”弘書點點頭,“所以孤才說是兼任,就像何國宗兼任詹事府詹事一樣,他的主職還是工部侍郎。庶吉士也是一樣,主簿隻是一個名義上的稱呼,實際上他們還是庶吉士的身份,也不影響他們三年後考散館考試。”

看彭維新還要說些什麼,弘書乾脆道:“彭侍郎不必擔心,孤會求得皇阿瑪的同意。”

這還能說什麼,彭維新隻能閉麥:“是,臣知道了。”

旁聽的王璣在心底微微搖頭,彭維新這人多數時候還行,就是有時候太不知變通了些,太子要兩個人怎麼了,彆說是庶吉士,就是各部侍郎,太子若要,皇上也會把人打包送來。

再說規矩,什麼規矩不是皇上定的,庶吉士不滿三年被直接提拔的又不是沒有過?何況庶吉士在翰林院一天天的就是看書抄書,有機會能乾實事不比埋在故紙堆裡能鍛煉人?而且這可是能入詹事府的機會,今兒要是彭維新真拒絕了傳出去,翰林院的一眾庶吉士怕得要恨死他。

等彭維新走了,王璣拱手道:“不知殿下叫臣來有何吩咐?”

弘書捏捏眉心,拿出邁柱的折子:“河南水災王侍郎知道嗎?”

王璣沉默,這我該說知道還是不知道?

邁柱的折子也就比弘書先到幾天而已,胤禛看了還沒有在朝上公布,按理說王璣不該知道的。但這種事吧,王璣要是怎不知道隻能證明他是個廢物。

“似有耳聞。”王璣謹慎道。

弘書懶得去糾結王璣的態度,隻道:“總兵邁柱報,河南在七月底發生水災,皇阿瑪令孤負責救災之事。目前孤還不知道河南的具體情況如何,當地有沒有組織救災,救到何種程度,隻能按照最糟糕的情況估算,想問王侍郎的是,戶部目前的儲備情況如何,能抽調出多少救災物資?”

王璣心裡計算了一下,回道:“今年直隸的秋糧已經收歸入庫,不過前陣子因為救災撥出不少,如今還有……”

兩人商量半響,隻初步定下一個大概數字,更具體的安排不是一天就能定下的。

何況現在最缺的還不是糧,而是人。

實在缺人的弘書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問他阿瑪要人,在他阿瑪的命令下,當天翰林院支援的兩個人就來報道了。

“臣徐以烜參見太子殿下。”

“臣蔣溥參見太子殿下。”

徐以烜不用說,熟人。

蔣溥,也算是熟人,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才被阿瑪賞了伯爵世襲爵位的蔣廷錫的長子。

唉,雖然將推舉權給翰林院的時候,弘書就猜到能中選的人不外乎那幾個,但如今結果沒有出乎他的預料,還是讓人有些唏噓。

不過他也沒立場說什麼,畢竟他選徐以烜不過是半斤八兩罷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