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哥一個郡王, 皇帝是要加封還是要革職那都隻能說是天子的家事,旁人無權置喙。
立太子,卻是國事了, 這事, 朝中大臣們可就有話要說了。
第一個上折子的, 是太子的師傅,這是位曆經幾朝的老臣了,若不是皇帝執意要讓他去教授廢太子的學問他怕是早就告老還鄉了。
他的折子裡求的是讓皇帝複立廢太子。
不止是他,皇帝知道還有好些老臣心中也是這麼想的。
一則他們從詔書中並未看出太子到底所犯何錯,一則在他們看來, 太子乃是儲君, 既然是君, 那就不能輕易廢黜, 以免動搖國本。
之所以會是這位老臣第一個折子,不過是要看一看他對此事的態度罷了。
但凡自己透露出一點兒要複立廢太子的意思, 這些老家夥們就該來跪求了。
畢竟拋開彆的不說,廢太子是中宮皇後所生的嫡子, 單憑這一點,他的身份就比彆的皇子要尊貴多了。
與其說這些老臣支持的是他, 不如說他們支持的是正統。
不過隻要他這個皇帝一日不表態, 這事兒就定不下來。
這會兒他也不急了, 他倒還真想看看這些大臣們會鬨成什麼樣子。
就這麼又過了幾日,大臣們見著幾位老臣遞上去的折子皇帝都看過了,卻又沒有什麼特彆的反應, 他們才敢大著膽子也開始遞折子。
支持廢太子子的老臣們沒動靜了,就開始輪到其他皇子了,這第一個, 自然就是三阿哥了。
支持他的人雖然不多,但還是有那麼幾個的。
雖然支持他的人都是文官,可這不也正代表著他在文人中的名聲極好嗎?
文人,素來是最會口誅筆伐的,他們要是鬨起來那還真是不好辦。
派人去對罵吧,他們的關係盤根錯節的,怕是兩方人馬都不好意思開口。
派人去鎮壓吧,鬨事的又是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要是真動起手來又難免會有死傷,那可就真的是小題大做了。
他說他這三兒子怎麼這麼有閒情逸致,悶在府裡研讀上古籍了。
原來他這是早就有所準備了,就等一個機會呢。
老四是太子黨,他倒是也遞來了折子,他求的也是複立廢太子。
求著複立廢太子的還有老十三和老十七。
要不是除了他一人都還被關著,老十七又是才剛入朝堂的,什麼都還不懂,他還真以為他們是商議好了要一塊兒遞折子的。
再接下來就是老八了,有人支持他,這事皇帝倒沒覺得奇怪,畢竟他也算是有些本事的,有如此多的人支持他,這,皇帝可就不得不重視了。
這個兒子從來不在他的太子候選人之列,他的確是有幾分才能,也著實辦了幾件漂亮差事。
可誰讓他的生母是從辛者庫出來的良妃呢,單憑這一點,他就注定和大位無緣了。
他一直都是按照賢王的標準來培養這個兒子的,他也做得極好,甚至比他預想得還要好,他的爵位也好,他生母的妃位也罷,這些都是他自個兒掙來的。
他身後站著安郡王府,雖然隨著安親王的離世他們這一脈已經衰敗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是。
再有就是原本支持大阿哥的那些人了,這些人慣會見風轉舵,眼看著大阿哥倒了,他們自然也就轉而支持起了八貝勒來。
若說三阿哥收服的是讀書人的心,那他收服的可是這朝中官員的心了。
讀書人,多是寒門士子,真能做官的無不是有真才實學又有機遇的這樣的人,要收服不容易,讓他們上折子就更不容易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支持三阿哥的人不多的原因。
八貝勒和他可不一樣,八貝勒可是素有賢名的,從前皇帝認為他誌在做賢臣求的是萬古流芳,對這個說法不過一笑置之罷了。
如今看來,他的誌向可不是做什麼賢臣,他若是真無心大位,這些折子怎麼會像雪花似的落在了他的禦案上,這裡頭沒有他這位八貝勒的手筆,皇帝是不信的。
以前他看著老八和老九老十還有老十四關係親厚,還會為此感到高興,現在想來,他早就已經開始收買人心了。
老十四可是跟老四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他跟老八可比跟老四親近多了,可見他手段之高,心計之深。
不過這也算他的一種能力了,他這麼多兒子,除了他,還真沒誰有這本事。
老三向來獨來獨往,老四又整天冷著一張臉,要不是老十三主動親近他,他怕是也隻能獨來獨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