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3 章(2 / 2)

醫漢 春溪笛曉 7384 字 25天前

唯獨這棉花卻是北方更適合。

劉徹看向那幾株剛從暖房移栽出來、已經長得挺茁壯的棉花,笑著說道:“看來你找得比張騫還快,不用他在西域那邊到處搜尋了。”

霍善這才想起自己以前和劉徹提起過棉花的事,他眨巴一下眼,說道:“西域那邊種彆的作物很難活,種棉花和葡萄卻是很相宜的,聽說吸飽了日光的棉花特彆暖和!”

他還給劉徹說起自己正在籌辦棉紡班的事,等這批生員學會了棉紡技術,棉花種出來以後就可以直接把它紡織成棉布了!

得虧了黃道婆的及時到來啊。

劉徹道:“黃道婆是誰?”

霍善道:“就是一個修道的婆婆。”

他和劉徹說起黃道婆在很遠很遠的南邊生活了二三十年、悉心學習當地土族的棉紡技術的事。她從南邊歸來,帶回的東西可珍貴了,從棉花脫籽到棉布紡織她都非常精通!

劉徹沒想到霍善還撿到了這樣的人才,看來他手頭的棉花種子也是從這位黃道婆那兒得來的。

女子不好封官,劉徹便問道:“這黃道婆可有子女或者兄弟?”

霍善如實答道:“她孤身一人,沒有家人了。”

劉徹沉吟片刻,說道:“若是她傳授的棉紡技術當真有用,你到時候上書給她討個表彰,再在郡中給她找幾個義子義女為她養老送終。”

都說農桑農桑,講的就是穿衣吃飯,農是吃飯,桑是穿衣,地方上的官吏有責任督促當地黔首勤種桑麻,保證人人都有足夠的衣服可穿。

這事兒要是沒辦好,小則男男女女衣不蔽體影響當地形象,大則許多窮苦人熬不過寒冬活活凍死。

棉花和配套的棉紡技術真要能推廣開,那天下黔首的“穿衣吃飯”問題便又多了一重保障。

劉徹雖然熱衷於開疆拓土,卻也不會嫌棄自己功績太多。

棉花的事情辦成了,旁人提起千古明君怎麼都要算他一份!

對於黃道婆這種來送功績的人才,劉徹當然是給予最好的待遇。

沒兒沒女沒關係,咱官府出麵給你找,保證讓你老有所依!

霍善沒想到還能這麼獎賞有功之人,馬上點著小腦袋表示自己記住了。

就算黃道婆不想留下來、不需要他們幫忙找能夠孝順她的義子義女,他也可以多帶些好東西陪她老家,好叫她歸家路上不至於太勞累。

對待這種技術人才,要從方方麵麵把每個人的需求照顧到。

劉徹見霍善一臉“學到了學到了”的表情,笑問:“你這麼認真在記什麼?”

霍善便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劉徹聽。

“對有用的人,我們要不擇手段留下來!”

霍善說得擲地有聲。

劉徹:“……”

怎麼感覺這不擇手段不是什麼好詞?

算了,不擇手段就不擇手段吧。

霍善開開心心地帶著劉徹參觀了一圈被他改造(糟蹋)得差不多的太守府。

衛青跟著逛了一圈,感覺這太守府……前衙後衙的空地都被改成大大小小的菜園子。

為了方便霍善義診,前衙那邊還整理了一個巨大的藥房

,聽說那藥房裡整理藥材的學徒全是慕名來求拜師學醫的年輕人。

主要是霍善他們從不藏私,隻要他們肯學肯問,霍善和李時珍都會耐心地把其中道理講授給他們聽。

經過半年的發酵,越來越多想學醫的人往西陵城這邊聚攏過來。

每逢初一十五他們就聚在一起聽霍善他們講課,平時就整理藥材或者下鄉采藥收藥以及給人看些尋常病症。

遇到疑難病症他們可以請李前輩他們出手,這就是他們的底氣!

霍善是很歡迎這些滿腔熱血的年輕人來學醫的。

他來到江夏郡以後了解了許多事,不能怪江夏郡的人們會信巫,因為整個大漢的醫家都太少了,隻有少數人能碰上有良心的醫者,剩下的人不信巫還能信什麼?

霍善當初打擊了一批騙子,本來覺得還挺解氣的,後來知曉了具體情況以後心裡很是鬱悶。

這根本不是揭穿幾個騙子就能解決的事。

正好走到了藥房外頭,霍善就很真誠地問劉徹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要怎麼做才能讓天下有需要的患者都能得到醫治?”

劉徹:“……”

你小子是不是見沒騙我被辣哭,決定換個辦法為難我?!

說實話,朝廷的醫療機構連皇室和官吏都覆蓋不過來,要覆蓋天下黔首無疑是天方夜譚。

劉徹麵不改色地來了個禍水東引:“朕也沒什麼好辦法,不如你好好想想,想好了跟我講講。要是你想的辦法可行朕就讓你兼任個太醫令,由你來解決這個問題。”

霍善不知道太醫令是啥官,也不知道這事情到底有多難辦,見劉徹說他也沒有辦法後頓時失望地說:“好吧。”

見霍善變得蔫了吧唧,劉徹伸手把他抱了起來,繞過回廊走到公堂前瞧了瞧懸在上頭的匾額,奇道:“這誰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