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不開心了(1 / 2)

夏青黛記得之前看到的資料,說英國使團是在1793年8月到天津大沽港的。

而英國這邊居然是1792年9月下旬就出發。

從英國出發,再到踏上大清的國土,原來足足需要一年的時間啊。

這十八世紀車馬船的速度,還真是夠慢的。

不過花費一年多,當然不是因為海上航行時間真那麼久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外邦來使,審核入關手續耗時頗久。

畢竟大清跟英國並無多少交情,要是換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法王使者過來,入關覲見的速度就肯定快得多。

從康熙開始,大清的皇帝就跟法國國王成了筆友。對於歐洲這邊的情況,大清也不是不了解——至少康熙王朝的時候,還是很懂的。

這種筆友關係從康熙一直延續到了乾隆,弘曆跟路易十六之間有記載的書信往來也有很多。

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乾隆還計劃過派使團出使法國之事,但最終因為大革命沒能成行。

出於王者之間的惺惺相惜,乾隆也曾誠摯地給過路易十六治國建議。

但驕奢淫逸,揮霍無度,視民眾為無物,說得出“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的法國王室,當然沒有這個魄力和能力,衰敗也是遲早之事。

晚餐結束後,眾人聚在客廳閒聊。

夏青黛把簡·奧斯汀兄妹送上馬車後,沒有回客廳陪新來的客人,而是直接回房了。

睡覺當然是不會睡覺的,她隻是穿梭時空回到了現代。

此時已是現代的早晨,夏商陸昨天累了一夜,回家倒頭就睡。

夏青黛把哥哥換下來的臟衣服先手洗一遍,然後扔進洗衣機裡,接著輕手輕腳穿過客廳,坐在屬於她的陽台書房,打開筆記本查資料。

她第一個查的就是關於英國這次出使大清之事。之前隻是隨意瞥了一眼,並沒有細看,畢竟高三的時候她主要的任務是迎接高考。

現在上了大學有空閒時間了,就可以好好看看那段曆史了。

在曆史論壇上看完幾篇帖子,再去知網下載了幾篇論文。全都看過之後,她終於明白為什麼從英國到大清要一年之久了。

事實上,以十八世紀的船速,遠洋船從英國出發到印度,也就兩個多月時間。而從印度到大沽港之所以花費那麼久,主要是乾隆對於英國有點忌憚,不歡迎他們。

大清的鄰國統治者是英吉利白人,這一點大清朝從上到下都知道。

但乾隆對於歐洲的殖民統治不太明白。他不懂為什麼遠在歐洲的國家,能隔空統治與大清接壤的印度。

且就是在明年一月份,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法國國民公會判處死刑。

在巴黎協和廣場被押上斷頭台上,年僅三十八歲的路易十六人頭落地,終結了一個時代。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大清朝關注著法國的乾隆耳裡,對他造成的震撼可想而知。

以乾隆帝王的視角,巴黎發生的一切可以用四個字歸納——“弑君犯上”。

這也為乾隆敲響了警鐘。

本就暮年,已沒有太多進取之心的乾隆,有了年輕時征服準噶爾汗國、平定回部、拓展了帝國疆域之貢獻,隻想躺著吃老本,不想再努力了。

因此他對於路易十六被砍頭做出的反應,是加緊對民眾的控製。

“此等刁民,即鳴槍傷一二何妨”,這種朱批隨處可見,之後還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剿滅白蓮教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