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駕崩乃是國喪, 太醫診斷的結果,宣陽帝的確是病死, 卷宗記載歿喪。
謝玉桓不信這個結果。
在他看來,父皇的確近兩年身子越發不適,但還不到下不了床的地步,絕對是謝玉照在其中做什麼手腳!
淑妃也不信,脫簪散發大鬨養心殿,要求仵作驗屍,場麵一度格外淩亂。
謝玉照看都不曾看她一眼,直接略過她,冷聲下令:
“淑妃對先帝遺體不敬,來人,帶下去。”
淑妃一身喪服, 還未撲倒先帝遺體,就被禁軍按住,宮人攥著她的手腕, 強行把她拖拽出去,她身居一品淑妃多年,何曾這般狼狽過, 淑妃不斷掙紮叫囂:
“亂臣賊子, 一定是你謀害了皇上!放開本宮!放開!”
謝玉桓臉色驟變:“謝玉照,她是堂堂一品淑妃,是你庶母!你豈能這般對她!”
謝玉桓是被按倒在地, 謝玉照垂著視線看他,不作遮掩地閃過輕諷,謝玉桓看得呼吸發緊,但謝玉照沒有和他廢話, 轉頭看向李公公:
“李公公,父皇生前可有留下遺旨?”
李公公舉頭看向謝玉照,良久,他垂暮般低下頭,從養心殿中取出兩道聖旨,對準百官和皇子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人生必有死,今朕病以深儻言不諱,東宮太子謝玉照,人品貴重,深肖朕躬,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速擇日即皇帝位。朕與皇後年少夫妻,舉案齊眉,伉儷情深,故朕百年後,後人將朕與皇後同葬於帝陵。朕深感後妃多年陪伴,多有不舍,即,眾妃於朕百年後殉葬,擇好地建陵寢,此言俱要遵守,布告天下,鹹使聞之。”
對於聖旨前半部分,眾人早有預料,不為所動的,但等到後半部分,皆是駭然心悸。
本朝廢殉葬製度已有百年,誰知先帝居然會重提殉葬製。
有疑心人已經不著痕跡地看向首位的太子殿下,皇後早逝,如今後妃存活於世對殿下來說隻是束縛,後妃殉葬,對殿下而言,百利無一害。
誰都不知道這道聖旨究竟是不是宣陽帝所下,但宣紙的人是宣陽帝心腹李公公,無疑壓下諸多懷疑。
淑妃的叫囂聲戛然而止,她不敢置信地抬頭看向李公公,許久,她崩潰道:
“不可能!不可能!皇上不會這麼狠心的!”
淑妃眼淚不斷掉下來,但說到這裡時,淑妃自己都心生懷疑,她伴駕多年,最是了解皇上有多狠心,他喜新厭舊,如果讓她們這些後妃殉葬能給他的寶貝兒子騰路,皇上根本不會有任何猶豫。
淑妃嘴唇顫抖著,害怕地看向三皇子,諸位皇子也都傻眼。
宣陽帝多情,後宮佳麗三千,誕下皇子者數多,在場皇子都有生母在世,而且先帝遺詔中說的眾妃殉葬,有子嗣者待遇相同。
一時間,養心殿前慟哭聲一片。
謝玉照垂眸,語氣平靜:“水銀之法殘忍毫無人道,仁者所不忍,今改賜白綾。”
聞言,眾人悄無聲息地脊背發涼,嚎哭的妃嬪也覺得毛骨悚然,有的妃嬪甚至哭都不敢再哭,生怕惹惱那位,真的下令讓她們灌服水銀。
想到那種場景,她們硬生生地打了個冷顫,臉色煞白。
“來人,送諸位娘娘上路。”
謝玉照話落,所有禁軍和宮婢全部行動起來,拖拽在場妃嬪離開,有的妃嬪還沒來得及趕到養心殿,就被禁軍攔住,全部帶回寢宮,妃嬪者白綾,親近伺候者,皆數賜酒,一時間,整座皇宮都響起哭聲。
養心殿前,有不忍者閉上了眼。
一朝天子一朝臣,縱使百官,在一道道雷厲風行的旨意下,也不由得彎曲了脊背。
就在這時,奉命追查太子妃一事的邱寺卿上前一步,埋頭跪俯:
“稟殿下,關於太子妃一事,臣已查出眉目。”
禁軍統領付太尉同樣上前,恭聲道:
“臣和邱大人搜查了三皇子和大將軍府,發現三皇子和大將軍有書信來往,上麵詳細寫了謀害太子妃一事,更有大將軍傳信邊關軍隊,要求秘密追綁太子妃的手信!”
一份份證據被邱寺卿和付太尉呈上去,謝玉桓和陳祜鳴難以置信抬頭。
他們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留下這麼明顯的證據?
誰在針對他們?
顯而易見。
謝玉桓還要爭辯,但陳祜鳴卻是渾身癱軟下來,曲陽王眼神複雜地看向陳祜鳴,他和陳祜鳴一貫有來往,如何也沒想不到臨到關鍵,陳祜鳴居然會做出這種選擇。
陳祜鳴不是謝玉桓,他了解殿下的手段,也知道,殿下知道了實情,他們將軍府是難逃一死了。
陳祜鳴下意識求助地看向曲陽王,曲陽王無聲地歎了口氣,他衝陳祜鳴搖頭。
誰不知道,殿下看重太子妃?
三殿下和陳祜鳴把太子妃當做殿下的軟肋,豈會不知這也是殿下的逆鱗?
誰都沒想到殿下會在這個時候選擇發難,打了謝玉桓和陳祜鳴一個措手不及,二人連反駁的話都沒想好,謝玉照已經下令讓人將二人拿下。
大局已定,誰都不想這個時候多生事端,尤其是在意識到殿下的手段和薄涼後,沒有人會想要去替二者求情。
此間事了,太子黨無聲地對視一眼,付太尉直接上前:
“殿下,國不可一日無君,還請殿下節哀,早日登基,以鞏社稷。”
謝玉照目光清明,他站在台階上,他垂眸看向跪地的百官,他忽然有點理解為何父皇會舍不得放下帝位和權利,他聽見他堪稱平靜的聲音:
“準,國喪後準備登基大典,登基大典由禮部操辦。”
須頓,謝玉照抬眼:
“太子妃及笄在即,帝後大婚典禮也交由禮部一同操辦。”
禮部尚書有點頭疼,又是國喪,又是登基大典,現在又多了個帝後大婚,之前準備的太子妃禮服現在全部得重新做。
最重要的是,他有點沒理解殿下的意思,那句話的重點到底是“由禮部操辦”還是“一同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