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祭祀(1 / 2)

長安小飯館 櫻桃糕 3693 字 3個月前

過完七月七,很快就是中元節。

此時中元節是個大節,城裡寺廟道觀都做法會,宮裡年年都往慈恩、青龍等大寺廟送盛滿奇珍異寶的盂蘭盆,百姓們不少也去寺廟祭祀祈福。在這些大寺廟前,往往還有演百戲的以及佛教俗講,又唱又念,很是熱鬨。

便是沒什麼大名氣的小寺廟這幾天也很繁忙,比如光明庵,早幾日便打掃收拾,中元節頭一日,圓覺師太穿著正式法衣,念了經,請出了裝飾蓮花紋金筐寶鈿的盂蘭盆。

沈韶光獻上自己蒸的蜜供糕點,並捐了香油錢,又與其他信眾一起聽了一回經。

散了晨間儀式,圓覺師太對沈韶光笑道:“好精巧東西!卻又與七夕花糕不同,幾層堆在盤子裡,當真體麵。”

圓覺師太到底是吃主兒,一眼看出這中元節蜜供糕點與七夕花糕的不同。七夕花糕纖巧細嫩,著重口感,不禁放,也不能壘堆;蜜供則大多用奶油、蜂蜜、麵粉或蒸或炸或烤,外形挺脫,在盤子裡攢三五層,漂亮體麵,放六七天沒有問題。

卻不知沈韶光做這蜜供糕點,卻也跟七夕花糕有關。

這個時候,祭祀做貢品是個家庭傳統活兒,“主祀奉蘋蘩”是主婦們的必修課,所以沈韶光本沒想開發這個節日,卻沒想到有個吃了七夕花糕的客人竟然來店裡訂糕點,要七月半的時候祭祀父母用。

“先考妣在時,尚家貧,從沒吃過這樣精巧的東西。如今某幸而賺了些錢,便想讓他們也嘗嘗。”訂花糕的是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穿杭綢袍,麵色粗黑,可能是走遠路行商的,說這話時一臉惻然。

沈韶光也肅穆了臉,雖然理解這份“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心,也想做成這份生意,但花糕的缺點卻要跟人講清楚,這個玩意可供不了中元三天,風一吹,要麼裂了,要麼散了,甚或**變質了。

客人也知道沈韶光說的是實情,便皺起眉來。

沈韶光想起前世做的專題 “逝去的京華滿漢餑餑”,便道:“兒改改方子,用蒸、烤、炸之法來做,應該能行。”

第二日做了幾個,請這客人嘗過,客人首肯,沈韶光便做起了這唐代的蜜供點心滿漢餑餑來。跟清宮大內餑餑房的自然沒法比,便是跟清末民初點心鋪子的餑餑桌子也相差甚遠,但在這千多年前的唐代,安慰一位行商懷念父母的心,卻是足夠了。

一個是做,兩個也是做,沈韶光乾脆做了三份,一份給了這商人,一份送到光明庵供奉,給庵裡增加點人氣兒,還庵裡的人情,一份則中元日拿去城外城隍廟祭祀。

這世的父母兄長以及原身,都不是壽終正寢,連個屍身墳塋都沒有,這種死法的,據說都要去城外城隍廟祭祀,故而中元節這天,沈韶光乾脆關店一天,一大早就帶著阿圓,坐著租的騾車往城外去了。

相對比城內各寺廟道觀的熱鬨輝煌,城隍廟要荒涼得多了,甬路上鋪著青苔,院牆下長著雜草,供桌前擺的米糕水果倒很新鮮豐盛,想是前位祭客留下的,一個五十餘歲的瘸腿老道並一個道童在殿裡照顧香火。

沈韶光擺好供果糕點,點香燭,化紙錢,祭祀城隍老爺和這世的父母親人,臨出門又布施給那道士些銀錢。

老道收了錢,宣個道號,行禮道:“本地城隍最是靈驗,一定能保佑女郎祭祀之人。”老道剛得了上個祭客不少的銀錢,對沈韶光這點錢倒不怎麼看重,反而更喜歡她的供果——年輕時在城裡大觀掛單,貴人們的供果也沒這般齊整,等撤了供且要好好嘗一嘗。

沈韶光微笑著還禮,儘一份心意吧,希望他們能靈魂安寧,不受饑寒之苦。

既來到郊外,沈韶光便讓趕車的稍候,自己帶著阿圓逛一逛。這還是第一次看到這個時代的鄉村。

茅屋草舍,雞鳴狗吠,墳地裡青煙嫋嫋,路上幾個祭祖回家的農人。若是入畫,有意境得很,若是在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