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重新回到了這顆星球。
之前佛門就座落在這顆星球上,還被彆的文明入侵來著,是李啟幫他們打退入侵的。
那之後,李啟還在全宇宙宣傳大三藏隨便看,幫失落的佛門恢複了一點人氣。
隻是……恢複的有點多。
如今,這座儲存著大三藏的佛塔,已經成為了全宇宙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
甚至已經到了,有些人已經擔憂由於每天數千億的遊客所造成的逐漸積累的侵蝕的地步。
所以最後出台了規定,規定在拜訪這顆星球期間,你需要進入之前稱量體重和行李的重量,然後走的時候,一克都不能多,一克也不能少,體重的淨差距必須在離開星球時通過術法從你的體重中取掉,如果少了的話,則會要求你補足。
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光是每個人在腳上踩點泥巴走,也能活生生把這顆星球的質量給耗儘,而每個人多帶一點東西來的話,用不了多久這顆星球就會因為質量膨脹而坍縮掉。
饒是如此,這顆星球的物質更換也非常可怕,據說每六年,這顆星球上的所有物質就會更迭一遍,這才叫真正的‘星塵’。
也很正常,這可是一位一品的教誨,哪怕不符合自己的道,來聽聽也沒什麼壞處,萬一能領悟什麼,那可就賺大了。
最開始大家都是這麼想的。
他們想來這裡獲取技術,甚至是某些特定的術法,比如說目犍連的神通,如果學會了一星半點,那對文明的助力就太大了。
然而……大部分人抱著這種心態來的人都失望了。
整個大三藏,佛塔之中三百萬億世尊像,也就是三百萬億層,所有的經文,沒有一個字是寫的具體的技術細節,具體的神通術法。
這些訴說的全都是關於佛法,而沒有任何應用層麵上的事情。
具體的術法神通,你隻能掌握了這些佛法之後,慢慢自己從中開發,研究。
或許這也是世尊如來所料想到的事情吧。
從這些地方,李啟也能隱隱約約的察覺到世尊的想法。
佛陀也會死去,世界也會滅亡,這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
而在這一切之中,你所得的,就是你所作的報應,這就是‘業力’。
即使是佛陀自身,也不能改變任何因果緣起的規則――他隻是發現了這些規則,並儘力用自己悟到的智慧和規則去教育他人。
佛,是覺悟者,而不是救贖者,他隻希望將自己的智慧傳播出去,隻要眾生能有足夠的智慧去看穿重重迷霧,去正確的理解和應對一切事物,那又有什麼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呢?
就像是,當初尚未成道的佛祖,端坐於菩提伽耶下,在一棵巨大的菩提樹下開始思考,月升日落,潮起潮歇。
當他抬頭之際,所看見的宇宙萬物,就是這般吧。
所以,李啟也差不多能明白對方為什麼要選擇入滅。
在那些事情發生後,佛也難免被抬上神壇,被打造成各種巨大莊嚴的佛像,種種不可思議的威能也被稱頌。
所以,他要入滅。
當他死後,當‘佛’也‘入滅’之後,眾生或許才能理解,佛並不是什麼超凡的存在,不能讓自己活下去,也不能滅魔,甚至不能去影響這世間的種種緣起。
佛隻是一個悟通了因果之法的智者,他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將這些智慧帶給他人,而這就是他最後留給世人的東西。
隻是,這種想法,在李啟看來,未免顯得太矯情了。
李啟可不覺得這種態度是什麼好事。
既然有了力量,有了神通,那麼自然可以去改造世界,這一身偉力不就是為了改造世界而生的嗎?
指望世人都覺悟,不如創造一個不覺悟就無法生存的世界,自然世人就都覺悟了。
佛祖還是太慈悲了。
其他幾位佛和大菩薩們也太慈悲了,他們寧可‘引導’人去思索,也不肯給他們上點壓力,還是手太軟了。
不過李啟也沒有那麼極端就是了,他也並不準備抨擊彆人的道,隻是覺得,世尊如來到最後也不願意去改變這個世界,實在是有點……太保守了。
道在其內,是規範自己的行為。
道在其外,是世界運行的規律。
這二者完全是可以互相調轉的。
在外界的道,自然而然的會影響對外的態度,這就是典型的,外部的道,影響了人自己體內的道。
但同理,人自己的道,也可以影響外界的道,修改物理常數,乃至於重塑整個時空,或者自己開辟天地,也是因此而來。
而世尊如來太慈悲,或者說……太軟弱了,他不願意影響外部的道。
又或者說,他太傲慢了,他認為,外部的‘道’沒有改變的意義,就算改變了,也沒有任何的作用,這世間的種種悲歡離合,究其根本,不都是因緣一瞬間的聚散而已,眨眼就沒有了,然後又會出現新的,不需要去改變。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李啟走到了佛塔之前,感歎了一句。
是啊,或許在世尊的眼裡,‘外部之道’,不過是夢幻泡影而已,唯有人心中的道,才能夠長久的持續。
李啟行走在這個星球,儘管擁擠,不過卻並不吵鬨,四周有很多人都在小聲的研討著他們所能看見的佛法。
所以,李啟的感歎沒有引來任何的關注,這裡大家都在用各種不同的語言翻譯著佛祖的那些話語。
最後,李啟搖了搖頭,甩開這些念頭。
來到這個地方,似乎思維也朝著佛門的方向靠攏了一點。
他已經來到了大三藏所儲藏的佛塔。
這個地方也是人山人海,人多的要命,李啟排著隊,準備進佛塔。
這地方排隊,對凡人們來說真的是一種折磨,因為人太多了,足夠繞星球半圈,所以哪怕是在最快的速度進行放行,也要十幾天才能進去。
不過還好大家都是修行者,十幾天熬一熬也就過去了。
至於李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