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感覺自己運氣很好。
當然,或許不是運氣很好,而是運氣很差。
因為,他發現,無論是真知道韻,還是肉眼感官,都無法觀察這一幕具體是怎麼運作的。
真知道韻難以窺視這隻巨大的妖龍,對方的位格太高,超出了真知道韻的觀察水平,說明這妖龍生前起碼是五品。
李啟沒有嘗試強行觀測,那會死的,彆看他整天和五品平等的打交道,但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夠理解五品的強大,試圖靠近火焰的飛蛾注定滅亡。
但肉眼也沒辦法觀察,肉眼隻能看見光,還有那些玄奧的波動和符文,一點點的從妖龍的身上蔓延出去,將這四十九個洞天的龍脈全數連在一起,構成一條貨真價實的‘地龍’,但除此之外也就這樣了,隻能看見表相,瞧不見任何真實。
所以李啟才說自己運氣好。
三天之前,他才終於獲得了一部分可能是天眼通的能力,也就是那種能夠看破某種本質的信息流視野。
此刻,李啟就發現,他所有的感官裡,隻有信息流視野才能觀察到這條妖龍的變化。
但願這隻是個巧合吧。
不過,那些都是後話,此時此刻,李啟就已經在清晰的關注著複活的過程。
玄奧的符文一點點的在妖龍的身體上亮起,李啟可以看見,很多的‘組件’,正在將自己拚湊組合在一起。
複活,是一件非常困難而且禁忌的事情。
李啟聽過一個故事。
是說的人道中的巫覡。
書中記載:“時有女巫蔡氏,以鬼道惑眾,自雲能令死者複生,市裡以為神明,上官驗其假妄,奏請徙邊。賢人曰:‘若死者不活,便是妖妄;若死者得生,更是罪過。’”
足以說明這種事情有多麼禁忌。
幾乎所有道途都對此有著一些顧慮。
死者複生,並非是轉生,轉世投胎是重新投入了輪回,隻是保持著心智,但你的前世是確確實實的死去了,成為了輪回的一部分。
死者複生,需要抗拒輪回,從這一諸天萬界的基礎秩序中逃脫,就好像讓自己逃離星空一樣。
星空,本來也是星官們打造的秩序。
對李啟來說,這基本等於無稽之談,他怎麼也不可能做到這種事情。
可是,對於更強者而言,或許就有鑽空子的可能性了。
但是,也有隻有這種事情,才能夠讓李啟清楚的看見那道‘界限’。
大與小的界限,群體和個體的界限,亦或者快與慢的界限,這些界限雖然都存在,但是都太小了,太小的界限,李啟觀測不到,他沒那個水平。
隻有生與死的界限這個等級的事物,才有這這般龐大的差異,這種劇烈的轉換,如此才能迸發出足夠顯眼的痕跡,以供李啟觀察。
他已經準備好了。
很顯然,那條妖龍也準備好了。
不知道是幾品的力量爆發!整個太學都突然籠罩在了一層可怖的能量場中!
雷電晦冥,一條龍隱攀升,乘怒氣決然而上,發出一聲怒吼!
龍吼波蕩,聲聞數十裡,響發長川,河水倒流!
西北有赤氣如絳,東南有紫氣東來,二氣呼嘯著湧向長安!
蒼天為之殷殷雷鳴,雄雉為之昂首狂雊。
方圓三千裡內,所有的公雞都昂然仰頭,發出了迎接太陽的雄叫,和天空中的雷鳴呼嘯應和著。
然而這些都是表相而已,以前的李啟或許會專注的審視這些特效,然後試圖找出其中的隱藏的象征和秘密,但現在他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信息流視野清晰的揭露出了,一個心智從死亡的狀態複生的全過程。
隻是,現在還沒有達到複生的界限,就已經引來了強烈的關注。
不遠處,太學祭酒的法身展開。
“何方妖孽!”伴隨著一聲女聲的怒吼,一道戒尺的幻影襲來。
看起來,那法身並非真正的太學祭酒,而是之前李啟看見的那個戒尺幻化出來的法身。
李啟沒有管戒尺。
無所謂。
沒有關係。
這道戒尺……不是威脅。
李啟繼續注視著從死到生的進程,無數的信息流在他的腦海中劃過痕跡。
信息流視野,不依賴肉眼和大腦,不依賴五蘊,甚至都不依賴神魂,這隻純粹心智的觀察,是‘精神實體’對物質世界的觀察。
這個世界,好像本身就是分成兩部分的。
一部分是底層運行的,類似於信息流的事物,另一部分則是正常所看見的物質實體。
二者並行,共同組成了這個世界。
李啟此刻感觸尤為深刻。
戒尺探了過來,但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擊飛,可以看見一個嚴肅的女性身影在戒尺中閃爍,似乎很是驚訝的樣子。
但那不是什麼反抗者,也不是妖龍的力量,是另一種詭異的存在。
與此同時,李啟預想之中的那種情況也發生了。
四周的空間,扭曲了。
黑霧緩緩而出,像是水銀,又像是淤泥一樣淹沒了李啟所在的區域。
被這些黑霧覆蓋之所,玄冥陵陰,蟄蟲蓋臧,草木零落,一股詭異的陰氣蔓延而出。
在這陰氣之中,隱隱現出一座鐵城。
城門巍巍,黑霧漲天!
守衛者甚眾,皆牛頭曳麵,青體紺發,各執戈戟之屬,或坐或立於門左右。
李啟仔細觀看著這一幕。
果然,高品強者的複活,必然會引來陰差。
但也正需要如此。
陰間,或者說,地府,輪回,反正什麼名字都好,肯定是和陽間衝突的。
李啟從未見過陰間,當然也不可能見到,除非他死了。
可是現在,就是麵見陰間一部分樣貌的時刻。
陰間和陽間交融!
生與死的碰撞!
那道界限必將在這種碰撞之中凸顯的格外醒目,讓李啟一分不差的全部收入眼中!
李啟不準備出手,也懶得幫助那條妖龍複活。
沒必要,他的死活對李啟來說毫無意義,李啟要做的隻是觀察,不管他是生是死,都會用他生命中最後的火光和漣漪,為李啟照亮進步的路。
他穩如泰山,盤坐在原地,全神貫注的觀察,記錄,並思考。
巫覡,本來就是高高在上的中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