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鍛造阿彌陀淨土,廣納萬億世界的生靈,並不比一個小沙彌將自己的饅頭捐出去更高尚。
二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慈悲’。
同理,不入品的雲鯨以肉身供養眾生,也並不比九品的雲鯨更卑微,既然如此,那修行的原因是什麼呢?
為何要修行呢?
根據這個問題,李啟和雲鯨的內心,開始互相映照。
李啟閱讀著雲鯨的內心,雲鯨也看著李啟的內心,兩者就像是互相對立著的兩麵鏡子,開始不斷的反射同樣的事物。
理論上來說,站在兩麵麵對麵放著的鏡子之間會出現無限個像,因為相對鏡像可以反複反射,但實際上不會是無限,最終有多少映射,主要取決於鏡子對光線的散射及吸收效果,換句話說,叫‘分辨率極限’。
就看那一麵鏡子更光滑,反射率更高,那麼就能重複更多次。
而李啟感受著這種不斷的映射,最終,李啟停了下來。
雲鯨的內心太過於純淨。
李啟雖然也能映照內心,但他卻不如對方,所以這種無限的映射隻會停在李啟這邊,這是李啟不如對方的表現。
這讓李啟驚歎。
與此同時,關於雲鯨的答案,自然而然也就浮現了出來。
大光明鏡!
這是大光明鏡!
佛門的大光明鏡,也被稱為“大圓鏡智”。
這是一個比喻,比如僧人就像一個圓滿光滑的鏡子一樣,可以照內照外,照天照地,通徹無礙,法界一切眾生,無處不至,無時不照。
不忘不愚,一切境相。
性相清淨,離諸雜染。
純淨圓德,現種依持。
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相。
說人話就是,他的內心太純淨,太無暇,以至於沒有任何塵埃,所以可以映照彆人。
有偈語言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你的內心完全沒有塵埃的時候,純淨的精神便可以映照出彆人的精神。
其實普通人也可以做到,所謂的‘共感同情’便是如此。
你看見彆人撞到了腳指頭,你也會痛,這就是一種‘共感’。
你看見彆人的悲傷,你似乎也能感受到某種悲傷浸染了你,這也是共感。
但普通人的心如明鏡台,被塵埃所覆蓋,以至於失去了和其他人共感的能力,隻有極其強烈的情緒才能夠引起這種共感。
但是眼前的雲鯨不一樣。
他真正做到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是真正的大光明鏡,大圓鏡智,通過自己的內心,映照出了李啟的內心,於是得到了李啟的共感,進而體會到了李啟的思考與心情。
就好像是一個目光敏銳的觀察者,一個具有深沉智慧的深思者,隻需要觀察一個人的動作,就能窺破彆人靈魂深處的隱秘。
那些高僧所能看破人心,靠的應該就是這般力量。
這是一個普通雲鯨能做到的嗎?
怪不得會被長橋的人搜集到,這……簡直就是佛子應有的素質啊!
李啟心情大好,他覺得,自己肯定是找對人了。
這般素質,除了佛子轉世,還能有誰?
要知道,大光明鏡,可是佛門‘慈悲’的一大來源啊。
李啟也曾研修佛法,知道這代表什麼。
佛祖割肉飼鷹,為何?
因為,他就是大光明鏡,能夠理解鷹那饑腸轆轆的痛苦。
真正意義上的感同身受,所以他對眾生都抱有真正的慈悲,就好像對自己一樣。
一旦具備了這種能力,羊就能夠理解狼的饑腸轆轆,所以不會怨恨狼之前吃掉了自己的家人。
狼明白了羊血肉撕裂的痛苦,所以不會再去捕食羊群。
人和人,不再互相把其他人當做敵人,因為完全的感同身受,使得他們可以互相理解了。
人和人不再敵對。
人們互相幫助,互相友好,傷者得到良好的救治,死者得到妥善安葬,之前的仇敵握手言和,曾經的敵人互相幫忙。
人們不再孤獨,每個人的內心都被展露了出來,能夠放下一切仇恨,因為他們理解了“敵人的苦衷”,理解了先前和自己廝殺的人的“想法”。
當你真的“理解”他人,而不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曲解”他人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切都是情有可原,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你不會埋怨他們,因為大家都能互相“理解”。
所以,這種供養,和修為完全無關,僅僅是心中的選擇而已。
佛性。
李啟在這裡麵看見了完全的佛性,這必然是佛子才具備的特質。
那麼,還差最後一點,就能夠證明對方是舍利弗了。
那就,修行與智慧。
僅僅有慈悲和大光明鏡,那隻能說具備佛性,有成為佛子的資質,但佛子那麼多,也不一定是舍利弗就是了。
所以,在徹底領會了對方的‘佛性’之後,李啟對雲鯨說道:“我有辦法,能讓你救更多的生命,也能讓你從另一個層麵普度眾生,你想要嗎?”
“另一個角度普度眾生?”雲鯨茫然,他不知道李啟在說什麼。
但下一刻,大光明鏡映照李啟的內心,讓他知道了李啟說的是什麼。
李啟想說的是,肉體的供養隻是一時的,他的肉總是會被吃完,他總會死。
但是,若是教育,普及佛法,讓眾生皆能領會佛法,那麼,眾生皆布施,皆供養,豈非人人都不必再布施供養?這樣所有人都能得到好的結局了。
雲鯨頓時欣喜起來,於是說道:“竟然還有這樣的辦法,請教教我!”
李啟點頭,隨即開始坐下,誦念佛經,以此傳法。
若雲鯨真的是舍利弗,那對方開始修行之後,定然會展現出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