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備戰期(1 / 2)

很多時候,征伐前夕的師出有名,都是一種純粹的自我安慰乃至自欺欺人,並不需要真的合情合理。所以在鹿悠悠明確蓋棺定論後,莫雨也不再反駁。

如今既然已師出有名,接下來就不必再做言辭之爭,唯有實實在在做事了。

理論上說,王洛的靜州之行,已經確定了天之右的千年死敵如今再難以構成實質威脅。那麼接下來仙盟便應放開手腳,大舉擴張……但實踐層麵,還麵臨著諸多困難。

首先一點就是風險問題。

誰能保證王洛的所見所聞,就一定是對的?誰能保證那個和王洛形貌一般無二之人,真的是天庭之主?而他真的已經放棄了掙紮,隻希望用和平的方式了結千年恩怨?

誰能保證這一切不是個巨大的陷阱?

當然,非要找出擔保人,鹿芷瑤一定可以猛拍胸脯表示自己可以擔保一切。但現實是,即便是鹿芷瑤本人,也當不起這個擔保人。新仙曆一千三百年定荒一事已被賦予了太多的含義,其自身具備的神聖性遠遠淩駕於任何個體乃至國家之上。祝望或可利用自己的強國強權去擔保王洛,去擔保拓荒之行,甚至擔保新恒……但卻很難說服天下人相信,那個威脅了仙盟一千多年的大敵,如今已土崩瓦解。

可以想象的是,即便在若乾年後,九州完成一統,天庭徹底成為曆史,“荒蕪”依然會成為寄生在人們心底深處的夢魘。甚至再過幾百年上千年,也會有許許多多的文藝作品,去描繪荒蕪死而複生,天劫重演的災難。想要在短時間內將這道心理陰影消解,既不現實也沒有好處。

過去千年間,仙盟百國之所以能團結在一起,核心的共同利益就在於定荒二字。若是真的一夜間天庭覆滅,那麼百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也將難以壓製。

所以具體到仙盟擴張,幻境融合這個問題上,能采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小步快跑。也就是在常識框架內,步步推進定荒結界,促進融合……然後,儘快安排祝望的太虛司牽頭,將仙盟的幻境植根於新恒境內,融合於初生的定荒結界中。

之後,隻要新恒的太虛幻境能儘快投入平穩運行,帶來明確的收益,那麼後續在利益驅使下,各國自會主動行動起來。

但是反過來說,若是新恒的太虛幻境並不能順利運行,那麼後續的任何規劃也都隻是一紙空談。

所以……

“所以,還請各位將此事列為未來新恒的首要大事。太虛幻境不定,那麼新恒加入仙盟一事,也就無從談起。”

靈山腳下,舊山壘要塞的會議室中,王洛一臉鄭重地對身前的一眾新恒來客說道。

會議桌對麵,以拓跋田成為首的使節團麵麵相覷,一時間都有些遲疑不定,唯有拓跋田成本人反應最快,用力點頭,拱手回應道:“請山主大人放心,鄙國必將全力配合仙盟推廣好太虛幻境,若有需要,隨時都可以立軍令狀!”

“好,有拓跋教授這句話我就放心了,相關軍令狀我已經事先擬好,就放在各位左手邊的檔案夾中,若是沒有彆的疑義,就請儘快簽了吧。”

拓跋田成聞言,卻仿佛不出預料,更毫不猶豫,直接翻開檔案夾,取出一張金碧相間的契約紙,而後提筆簽上了自己名字。

身旁頓時響起一陣低沉的議論聲,一位胡子花白的老教授不由質疑道:“拓跋教授,陛下令我們出使仙盟,隻為考察學習,似乎並不曾授權我們簽署如此重要的文書……”

另有教授點頭附和道:“此事關乎緊要,至少也該及時向陛下彙報請示,如此自作主張,若是日後引起紛爭矛盾,誰能擔責?恕在下實在難以苟同。”

對於這群文化人的質疑,拓跋田成也不客氣,充分表現了自己作為前文化人的風骨。

“所以陛下才任命我為使節團的代表,而你們隻是跟班。”

說話間,拓跋田成甚至還取下腰間象征新恒皇權的一枚金印,加蓋在了軍令狀上。

如此囂張跋扈的姿態,頓時激起莫大反意,不過在一眾新恒使節爆發前,王洛已伸手敲了敲長桌,發出兩聲韻律悠揚的敲擊聲,震懾住了一眾使節。

“各位不曾親自體驗太虛幻境,對此事持有疑慮也是難免。所以我也早為使節團準備好了離神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太虛幻境究竟是什麼模樣,還是要親身體會後才好決斷。”

說完,長桌一側的使節麵前,便各自多出一隻晶瑩剔透的玉瓶。

玉瓶飄香,光澤圓潤,令人望之便不由怦然心動,饒是使節團的教授、城主們大多修為不俗,一時間也被這寶物吸引,個個目不轉睛。

片刻後,更有人大著膽子拔出瓶塞,將瓶中粉紅色的藥散吸入腹中,而後任憑藥力在體內流轉,幾乎無師自通地領悟了離神法,將元神抽出體外,歸於太虛。

見有人帶頭,其他人終於紛紛效法——或者意識到不得不效法。不多時這會議室內便多了一眾神遊天外的太虛行者。

唯有拓跋田成本人,並沒有服散,而是用略帶期待的卑微目光看向王洛。

王洛有些好笑:“你我也不是第一次打交道,實在犯不著賣這個可憐,答應你的事我會安排好,不過,你確定真要來嗎?如今留在新恒,前途或許更好。”

拓跋田成看著周圍那些完全沉浸太虛幻境中的同僚,欲言又止。

“放心,這批離神散是為新恒訂製的入門款,以安全和穩定為首要,並不具備離神兩分的功效。沉浸太虛,就無法兼顧現實,所以你大可有話直說。”

拓跋田成於是無奈歎息道:“也不怕山主大人笑話……先前靠著大人提攜,我的確一度躋身朝廷核心,那是我以往夢寐以求的高位,但真的站到那個位置上,才格外能體會高處不勝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