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0844【奇葩年號】(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7045 字 2個月前

第849章 0844【奇葩年號】

新的年號,在去年冬天定下。

當時朱銘領兵在遼陽,收到開封送來的十多個備用年號。

他全都不怎滿意,於是自己整了一個。

而且還是四字年號:複興中華!

朱國祥收到這個年號時,驚詫之餘差點笑噴,於是跑去請教內閣與禮部。

然後,朱國祥發現,似乎真的可以用。

年號字數是不限的,兩字、三字、四字都可以。

三字年號比較少見,例如王莽的“始建國”。

四字年號卻一大堆,例如:太初元將、建武中元、太平真君、天冊萬歲、太平興國、大中祥符……等等。

內閣和禮部好一通研究,認為“複興”的詞源來自《左傳》,不過當時還寫做“興複”。

上次全國性的興大獄,殺頭、流放、坐牢了許多官員。如今又收複大片國土,更是需要官員治理。

這個在朱國祥看來非常兒戲的年號,朝中重臣居然無人反對,甚至覺得皇帝陛下擁有宏圖大誌。

獻俘大典還在準備當中,朱銘第一次作為皇帝主持殿試。

五胡亂華之後,更是被賦予特殊意義。

至於西夏使者,得知大明使用這個年號,第一反應是感到恐慌不安。

或許對現代人來說,“複興中華”隻是一個很常見的口號。

“複興中華”四個字,朱國祥已經聽得耳朵起繭了,但文武百官卻是第一次見到。

一直發展衍化到宋代,“複興”始終特指重振宗廟、社稷、國祚。

很簡單,第一次和無數次的區彆。

因此想以“複興”為年號,必須再加特定詞彙,否則在國朝初立時反而有負麵含義。

……

“皇帝對此感到很疑惑,請各位考生詳細議論之。”

今年的殿試題目,翻譯成白話就是:“上古神州有諸夏,也有蠻夷戎狄。那時的中國,特指中原一丟丟。現在的中國,已經北抵大漠、南至滄海。那時的蠻夷戎狄,後代很多都變成中國人。他們居住的土地,也都已經成了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暫時還沒有民族複興、產業複興、文化複興等詞義。

大明複興中華元年,西元1133年。

朱銘掃視大殿內的考生,有的抓耳撓腮,有的奮筆疾書,還有的在偷偷觀察皇帝。

“而今中國之內,有漢,有羌,有奚,有吐蕃,有契丹,有黨項,有女真,有回鶻……各族共居中國,是否可以混為一大族?又該如何混一族裔?”

“中國之外,亦有漢唐故土未複。是否該收複故土,又該如何統治那裡的各族?”

因此今年的進士名額很多,足足錄取四百人。

但此時此刻,這兩個詞首次組合起來,其意義明顯是要“再造漢唐盛世,恢複宇內一統”。

而“中華”源於魏晉時期,是“中國”與“華夏”的合稱。

能參加殿試的士子都很聰明,他們拿到題目之後,第一反應就跟年號對上。

年號都是有寓意的,代表著朝廷的執政方針或美好願景。

殿試題目也有來頭,必為此時皇帝關注的問題。

年號與殿試兩相結合,還能想不明白嗎?

三日之後,閱卷大臣們把考試結果送來。

朱銘懶得聽他們誦讀,直接拿到手裡自己看。

前幾名都寫得文采斐然,而且論點鮮明、論據充分。內容都差不多,隻不過側重點不同,無非是族源血脈、武力征服、德治教化等等。

一直看到第十八名的卷子,朱銘覺得有點新意。

這張答卷的文筆相對樸實,而且典故也不多,能被皇帝看到實屬不易。

剛開始也從炎黃血脈講起,漸漸的著重論述民族問題。而且以陝西邊境的吐蕃族舉例,他認為這些吐蕃族的祖先,在唐代大部分都屬於漢人。為什麼幾百年過去,後代竟然吐蕃化呢?

接著又分析民族構成要素,即語言、文字、服飾、風俗、外貌。

朱銘提筆一圈,評價道:“缺了宗教。”

繼而又討論漢人吐蕃化的過程,武力征服是個最大的前提。當地漢人迫於強權,為了生存主動向吐蕃族靠攏,模仿吐蕃族的服飾和風俗。而且長期不接受教化,失去了漢人的語言和文字。

以上這些,其實還不算什麼。

該考生還分析地理環境的影響,闡述即便是吐蕃族內部,風俗習慣也就極大差異。以農耕為主的吐蕃族,跟那些以放牧為生的吐蕃族,在服裝、婚姻等習俗上就有巨大差異。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大明要混一各族,不能強行的一刀切,必須根據當地實情來求同存異。

比如以放牧為生的吐蕃化漢人,如果想要重新漢化,不能強求他們改變婚姻習俗。因為那些看似不合禮儀、違反倫常的婚姻製度,是礙於惡劣的生活環境而產生,隻有通過收繼、異輩婚等方式,才能儘可能的延續部族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