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6【大明教育體係成型】(2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6308 字 1個月前

“官家聖明。”胡安國抄著筷子拍馬屁。

朱銘說道:“各地秀才,若有生活拮據者,可免試到縣學讀書。各地舉人,若有生活拮據者,可免試到州府官學讀書。最多能在官學讀三年,逾期依舊落榜者自動退學。”

官方學校是能免費住宿、免費吃飯、免收學費的,這對家境一般的學子而言很有幫助。

當然,也有定額的自費生,並且學費、夥食費、住宿費還很貴。

官方學校的教學質量,往往不如大族的私塾和書院。

說白了,公立不如私立(村塾、社學這些不計)。

因此真正的有錢人,不會貪圖官學的免費待遇。那裡的教學水平不如自家,那裡的飯菜太差也吃不慣,犯不著跑去跟貧寒學子搶免費名額。

現在大明的學校係統如下:

官學(公立學校):小學(蒙學)、縣學、州府學、太學。以及軍校、醫學院等各類專科學校。

私學(私立學校):村塾、社學(社區學校)、私塾(家庭學校)、書館(家族學校)、書院(敞開招生的大型私立學校)。

各級公立學校的學生,可以自願參加傳統科舉。也可以逐級升學,參加錄取專業人才的製科。

朱銘仔細翻閱禮部的統計數據,發現大明的官學生數量,還遠遠趕不上宋徽宗時期。

全國在讀小學生約6萬人,縣學生約4萬人,州府學生約2萬人,太學生約3000人。總計12萬餘,不如宋徽宗執政前期的16萬餘,更不及蔡京裁撤學校前的20萬人。

另有軍事、醫學、造船、冶煉等專科學生6000餘人。

大明絕大多數學生,其實是在讀私立學校!

按照朱銘的設想,大概會撥1200萬畝土地做學田,比北宋頂峰時期略多一些。

這種學田製度,看似朝廷難以直接管理,其實比全部由朝廷撥款更實用。可以有效減少教育經費的貪汙現象!

縣學及以上的校長都是進士出身,學校的產業除了學田沒有其他。校長一旦貪汙過多,學生們就吃不起飯,鬨大了會毀前程的。

此時的學生,可沒那麼好打發,一個個是真正的士子。

另一個時空的明朝,也有學田製度。

但全國學田隻有50萬畝,僅相當於北宋學田的零頭,因此明代多是地方官府撥款。

可地方官府怎會老實撥款辦教育?

搞到最後,明代的官學製度名存實亡。縣學、府學雖然有大量學生,但隻是掛一個名而已,平時都不來上課的,也就廩生按時去領米。

甚至連明代的太學都名存實亡,太學生全都不到學校上課。太學老師多為舉人充任,整天隻想著怎麼考科舉。

北宋的科舉製度雖然不完善,但範仲淹、王安石、蔡京設計的北宋教育體係,卻遠遠優於另一個時空的明清兩朝。

好的製度,朱銘自然要繼承且改進。

之前有科舉改革,現在有學田改革,大明的教育科舉體係基本定型。

朱銘仔細想想:“再頒布一個法令,侵占學田之人,罪名比侵占民田更重三等。夥同他人詭寄、侵占學田的教諭和教授,一律罷官,移交有司定罪。今後把這個法令寫入《大明律》。”

禦用舍人提筆記下,讓通政院擬定中旨交給刑部。

胡安國陪皇帝吃完午餐,高高興興退下。

朱銘起來散步消食,心裡想著再增加專科學校數量。

軍官、醫生、科學家、農學家、工程師……這些都還數量不夠,須得多多培養才行。

當然,財政恐怕會撐不住,須得把握好一個度。

但專科學校即便不免費,也不能學費收得過高。因為真正有錢的人家,肯定跑去考科舉,願意讀專科學校的家裡又沒啥錢。

朱銘雖然每年有專科生的進士、舉人名額,但這些名額不能設得太多,否則會引起傳統讀書人的反對。

唉,治大國如烹小鮮,這火候著實難以把控。

朱銘下令全國清理學田的時候,安南那位杜太後終於進京了。

朱國祥刻意避嫌不跟朝臣接觸,因此至今還不知道,他要新納的妃子是個太後……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