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又有信使前來,那是甘肅軍司發來的,他們已經從濟桑(古浪)出發。換算一下行軍路線和時間,差不多就要快到和南軍司城了。
李察哥看完信件大喜,現在的情況是:楊誌大軍在河穀中段,李察哥率領六萬多兵,堵在河穀的南方入口處。而甘肅軍司的六萬多兵,從河穀的北邊正殺過去。
南北兩支西夏軍隊,加起來接近十三萬人,已經把楊誌大軍給兩頭堵死。
若是和南軍司城還沒丟,就更是中心開花。
即便丟了,也能奪回來!
望著絲毫未損的京玉關,李察哥不想再浪費時間,下令全軍進入河穀地帶,就連跟種師道對峙的軍隊也轉移過來。
不要糧道?
不要退路?
嗬嗬,喀羅川河穀就是糧道和退路。十三萬人南北夾擊,幾萬明軍哪裡擋得住?殺了那些明軍,李察哥的退兵路線就打通了。
謹慎起見,李察哥甚至留下一萬兵,在河穀的入口處設立營壘,防備種師道、劉錫、劉錡帶兵殺他屁股。
得知李察哥率兵進入河穀,種師道立即帶兵過來彙合,還把金城關和蘭州守軍也調來,河穀外的總兵力超過一萬人。
劉錡擔憂道:“西夏主將敢放棄這裡,全軍一股腦鑽進去,恐怕河穀北邊也有西夏兵。楊將軍以寡敵眾,而且還被南北夾擊,不會出什麼狀況吧?”
種師道非常有信心,微笑道:“俺也研究過火器,歸正之後,更是多有觀摩。以和南軍司城的地形,我軍有千餘神機營,數十門各類火炮,守城自保綽綽有餘。敵軍不說十萬,便有百萬亦不怕,人數再多也不可能同時攻城。”
在守城方麵,宋將出身的種師道,根本不把西夏人放在眼裡。
卻說幾十年前,當時正逢西夏內亂,宋神宗感覺時機來臨,出兵五路伐夏,戰果頗豐,拓地二千裡。又命令徐禧和種鍔調兵遣將、囤積糧草,等第二年就一舉把西夏給滅掉。
宋軍在永樂築城,調集民夫二十萬,十四天就把永樂新城築好。
此城讓西夏如鯁在喉,梁太後傾全國之兵反擊,對外號稱有三十萬大軍。
徐禧害怕種鍔、沈括搶了自己功勞,把兩人給遠遠調走,自領三萬人守城。探子報告說西夏有三十萬兵,徐禧當然不信,反而覺得自己立功的機會來了。
不管有沒有三十萬,反正西夏兵鋪天蓋地而來。
徐禧竟率領三萬宋兵主動出城作戰,而且還不選擇半渡而擊,被打得狼狽逃進城內。接著水寨又被奪,隻能挖井解渴。
靠著打敗仗剩下的殘兵,徐禧這文官竟也堅守了二十天,而且絲毫沒有被攻破城池的跡象。
可想而知,漢人守城有多厲害,西夏的攻城能力又有多弱。
至於此戰結果嘛,十四天築起的永樂新城,屬於他娘的豆腐渣工程,夯土的時候明顯沒有夯實。一場大雨下來,城牆被泡軟了,西夏兵居然用檑木把城牆撞倒……不但大宋守軍全軍覆沒,附近那二十萬役夫也或死或逃或被擄走。
和南軍司城,肯定不是豆腐渣!
種師道對劉氏兄弟說:“汝二人可分兵,一人留守京玉關,一人隨我在穀外設立營壘。層層堵截,不讓西夏兵出得河穀。”
於是,戰場形勢變成這幅樣子——
一條狹長的河穀,北邊是六萬多西夏兵,中間是兩萬多漢兵,南邊是六萬多西夏兵,還有一萬漢兵堵在南方河穀之外。
實在說不清楚,到底是誰包圍了誰。
不論如何,在李察哥的眼裡,穀中漢兵已經死定了。
想奪走和南軍司城,沒有那麼容易!
否則宋軍早就奪走了,哪還輪得到現在的明軍?
北邊的甘肅軍司部隊,行軍極為緩慢,害怕漢人藏兵溝穀設伏,幾乎每遇到溝穀,都會提前派騎兵進去查看。
小股部隊他們不怕,而一旦有大股部隊設伏,必然在溝穀之中留下痕跡。
“兩邊都來人了,北邊的敵人更近。”楊誌說道。
李彥仙說:“敵將謹慎,設伏難以奏效,稍有異狀他們就停滯不前。乾脆趁著南麵之敵未至,主動出擊殺敗北麵,殺得潰逃即可。再回過頭來,全殲南麵之敵!”
李進義說:“城內也要留人駐守。”
鞏休拍著胸脯笑道:“俺已撈足軍功,率部留下來守城就是,你們一個個也去賺點功勞。”
楊誌說道:“重炮給你留下,全部架設在城牆上,防止南麵之敵急行軍殺來。子母兩城的缺口處,隻是勉強修補好,那些紅土根本就沒夯實,你萬萬要小心敵軍撞擊城牆。如果敵人來得快,最多堅守一兩日,大軍就能回來。如果敵人來得慢,估計北邊打完了他們都沒到。”
李彥仙說:“俺可分出騎兵,去阻緩南麵之敵的行軍速度。不必跟他們硬碰硬,襲擾即可。河穀中遇到再多敵騎,他們也無法展開。”
“南邊就拜托李將軍了,”楊誌說道,“至於北邊,可分出五百騎隨軍,專用來乘勝追殺潰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