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 49 章(2 / 2)

太子跟謀士們嘔心瀝血計劃了七八年,終於推出的變法開始試運行了。

薛遙回憶起來,變法大致內容,跟張居正改革中的一條鞭法,以及王安石的部分新法異曲同工。

比如統一役法類似免役法,是在新法正式運行後才開始。

試運行階段,主要是建立新朝廷機構,代替商人和地主,低價買到富庶省的糧食,運往受災地區。低價出售和借貸。

變法的初衷,不隻是想跟商人爭奪利益充盈國庫,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利民,減少土地吞並。

類似這樣的政策,各朝各代都有專門的機構——豐年時平價買進低價糧,存儲於國家糧倉,等州縣受災,再開倉賑災。

但這個賑災模式存在多大的弊病,朝廷心裡有數,薛遙心裡更是門清。

即使在薛遙所處的信息發達社會,各種名義上的捐款,真正到了受災民眾手中,都已經被層層經手的人貪去不知幾成,更何況在信息輕而易舉就能掩埋的古代。

朝廷救濟百姓的錢糧,從中央到州縣,之間要充實多少人的腰包,根本無從計量。

所以太子提出的這個變法,跟以往政策有不少區彆。

一個就是獨立調控部門,直接跟朝廷接軌。

既不讓京官經手,也不會經過各省各縣的藩台總督甚至知府知縣,完全模擬民間市場交易,不調用國庫錢糧,不申請公款。

這個新機構發放俸祿,都得自力更生,每年還要完成朝廷的指標,幾乎避免了各級官員鑽空子撈油水的可能性。

在薛遙看來,這變法沒什麼毛病,新機構靈活性大,且不能申請公款,得跟各地商人公平競爭。

優勢主要是享有國家漕運的交通便利和運輸低成本。

如果賣貴了,災民自然會去找民間商人,機構就完不成朝廷指標,這就逼得他們必須比民間商人更“良心”。

當然,這條變法隻是眾多變法中的一條。

薛遙是個不太懂什麼政策調控的理科生,當初看書的時候,完全沒琢磨過變法有什麼問題,隻知道結果是失敗了。

為什麼會失敗呢?

看書不思考,穿書火葬場。

早知有今日,薛遙應該在看完變法內容後,立即谘詢經濟學家來著。

薛遙一路上都在偷聽二皇子談論變法的內容。

然而這位宅神對變法的理解,恐怕還不如他這個文科文盲。

二皇子全程都在誇耀太子的才智。

是個兄控無腦吹了!

等變法失敗,兄控的臉怕是要被打腫了。

想到變法失敗,薛遙很憂心。

看書的時候他沒太注意廢太子的部分,隱約記得這位德才兼備的君子跌落神壇後,遭到了三皇子黨的瘋狂反噬,後文關於廢太子的部分都很壓抑。

英雄末路。

薛遙不想看到自己的偶像重演這樣的悲劇。

但這件事……和修蜀道可不一樣。

修蜀道的事,他一開始就有過不少種阻撓的方法,汐妃對他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一環。

汐妃一個古代婦道人家,本身就沒什麼主見,薛遙忽悠起來不算困難,換成太子就沒戲了。

他去跟太子說,變法不能搞,總得說出個一二三點原因吧?

而他連變法為什麼失敗都完全想不通,去跟太子說什麼呢?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我覺得太子殿下你不要瞎搞。”

怕是會被偶像動感教育到當場去世。

而且現在勸阻已經晚了,急性子的太子爺,一言不合,居然已經開始試運行了。

這次去江浙收購糧食,根據原著中的描述,好像沒有動國庫的銀子,而是皇帝自掏腰包,給兒子瞎折騰的。

算起來,大豬蹄子皇帝也算是下了血本支持兒子的誌向了。

這個機構成立的初始人力和本金,加起來皇帝給了一百萬兩銀子,其中八成都用於收購糧食,借給受災縣。

八十萬兩白銀,按照江浙糧食的市價,大約可以收購一百三十萬石糧食。

但這筆買賣數額巨大,必然會導致糧商爭相壓價,爭奪生意。

按照薛遙的設想,估算成本,太子最終應該能收購一百七十萬石以上的糧食。

然而不知他有沒有記錯,原著中這一趟購糧,太子最終隻買到一百二石萬石糧食。

這價格比當地老百姓買的還貴,薛遙懷疑偶像太子爺根本不會講價。

買賣這麼做,還怎麼跟當地商人競爭?

薛遙覺得在討價還價方麵,自己或許能全方麵碾壓太子爺!

畢竟從小被父母遺棄,兩家人給點生活費幾乎隻夠他不餓死,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薛遙,自然練就了牛逼的砍價神功。

想到自己能幫上太子爺的忙,薛遙立馬飄了,抱著小白兔迫不及待地跑去問六皇子:“去江浙收糧能不能帶上我一起?我母親老家在姑蘇,外祖父在當地很有威望,想必能幫上些忙。”

七皇子耳朵尖一抖,警惕地轉頭看向薛遙。

傻遙遙要帶著殿下送的兔子,跟六哥遠走高飛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