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晃時間過去。
二月底大考已經考完。
如今的考試跟以往不同,每次考試排名,都意味著考縣學的名額。
趙夫子不是遮遮掩掩的性子,當天下午便說了考試結果。
第一名,仍然是紀元。
要知道大考不是以往的小考。
不僅考默寫背誦,甚至還從《大學》《論語》中截取一段,以經言命題,讓學生分析其中意思。
作為二月大考的大題,占了較高分數。
這已經不單是蒙學的內容,更接近正統科舉。
大學,論語,都是俗稱四書五經裡,四書的兩本“必考書”。
這樣的考題一般被稱為四書義題,大約就是理解加材料作文。
顯然,趙夫子也在為十月縣學考試做準備。
讓學生們提前適應。
讓其他人意外的是,這次考試的第二名,竟然不是安小河,而是安大海。
“解意雖有些欠缺,在同窗中為上。”趙夫子評價道。
安大海都不敢置信,他竟然考得還行?
雖然背默上有些缺漏,卻在最後大題得了分?
安大海震驚道:“我隻是聽了紀元的話,平時背書的時候理解其中的意思。考試的時候把自己想得寫下來,也算對嗎?”
趙夫子答:“自是對的。百人讀經,百人有其意,隻要寫出心中所感,便是對的。”
除了他們二人之外,其他人答的都是一塌糊塗。
安小河更是如此,他頭一次碰到這樣的題目,隻寫了四書裡的一句話,讓他們根據題目寫出自己的理解,不少於三百字。
這,這怎麼寫。
比他小了兩三歲的紀元,為何能寫出?寫的還讓趙夫子滿意。
這次的題目是《大學》裡的一句話。
《大學》是以德治為思想的哲學書,既被稱為聖王之學,也稱“大人之學”。
大學也被稱為,為學綱木,是讀書的根本。
朱子認為不讀大學,不算讀書。
而古代說的大學,是“太學”的意思,放在現代就是小學。
紀元理解的,那就是這本書,就是小學生必讀科目!
所以在考試之前,他不僅背誦全文,還在喂牛的時候,跟安大海籠統講了其中的意思。
既是履行諾言,也是自己複習一遍。
沒想到還真的押對了。
其實趙夫子出的題目,對小學生而言,著實有些難了。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要讓自己意念真誠。
想要自己變得真誠,要有明確的認識,怎麼獲得認識事物的正確方法呢?
要學習研究事情的道理。
以此為內容,寫一篇議論文,不少於三百字。
而這句話還要聯合上下文來寫。
當然,趙夫子並不會故意為難大家,隻要寫出其中的意思,再寫出一定的含義,他就會給出不錯的成績。
安大海知道其意,就寫了自己養牲畜的心得。
寫他養小鵝的時候,不明白為什麼小鵝吃得少長得慢,就去研究了其中的緣由,又跟母親討論了食物的好壞,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這也算致知在格物吧?
雖說用詞不嚴謹,寫得也沒什麼文采可言,但意思是對了的,還有自己的見解。
故而趙夫子給了他第二的成績。
相比安小河隻是重複了這個觀點,並未太多佐證,更沒自己的想法,也就落了下乘。
不過到底第一次答“四書義題”,已經很不錯了,安小河變得了第三。
趙夫子點評完二第三的試卷之後,看向窗外的紀元。
並非趙夫子不想多說,而是紀元的回答太過天才。
學習不到一個月,第一次答四書義題,竟然能結合上下文,說出一番自己的道理,又結合平日學習的道理。
說研讀文章,要研讀其中的含義,隻有讀對了,讀準了,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聖賢書說修身,從書中修身,從書中格物,再結合平日的行為,最後才能真正地格物。
雖說沒有真正的行文,用詞也太白了,字更是差到離譜。
可其中的含義,卻是許多讀書人畢生也研究不透的。
書在次,意思便遠超他人。
趙夫子簡單說了,看向紀元的忍不住點頭。
這樣的學生,若早些年上學,說不定安紀村也能出個八歲的秀才。
他剛回安紀村的時候,那會紀元爹娘尚在,還跟他打聽過上學的事,一晃三年過去,若不是那個變故,紀元絕對已經在縣學,成為他那些老友們的“關門弟子”。
學生們聽著,雖然不解其意,可也能看出趙夫子對紀元的欣賞。
安大海忍不住跟著吹捧,隻有安小河低頭,越來越不忿。
紀元就算了,憑什麼安大海都在他前頭。
一下學,許多同學都圍著紀元,大家基本都是同齡人,嘰嘰喳喳道:“紀元,你到底怎麼學的啊。”
“你怎麼教的安大海,能教教我嗎。”
“是啊,教教我吧。”
“你一定能考上縣學吧。”
紀元一一回答。
私塾另一群人卻對他們這邊憤憤不平。
一個蹭讀的放牛娃,憑什麼這麼神氣。
特彆是以前最洋洋得意的安長孫跟紀利。
紀利是私塾裡年紀最長的,今年十三,大家都愛圍著他轉。
安長孫不用說,他爺是村長,平日也是眾星捧月。
現在他們都去捧紀元了!
幾個人以前就有矛盾,現在裂縫更大。
紀元照例先去安大戶家還牛,再回自己家院子讀書,讀的差不多了,最後回三叔家做晚飯。
但今日他沒還踏進安大戶家的門,就被安大娘子拉住。
“元哥兒來了!”安大娘子連忙接過牛繩,激動道,“快來,嬸子請你吃雞腿。”
說著,安大娘子把一個油紙包塞到紀元手中:“大海他爸去縣城買的,說是最好吃的雞腿。”
安大海饞的口水都要留下了:“我呢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