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1 / 2)

折腰 蓬萊客 4900 字 3個月前

六月, 魏劭於洛陽登基稱帝, 定國號燕, 年號太和。本文由  首發

天下雖歸一,但中原多年飽受戰亂, 民生凋敝, 大燕開國伊始, 百廢待興。

帝沿襲統禦北方之時所納的寬政,廢前朝苛政,減免賦稅徭役,令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又鼓勵農桑,興修水利, 尤其重視黃河治理, 針對中下遊河床長久淤塞以致河床高過兩岸民居猶如懸空之河的險情隱患, 征召治河能人, 帝後又一道微服去往碭山。

丞相公孫羊的恩師白石老人, 如今便歸隱於此山,去年喬平為治目疾尋訪至此,白石老人仁心仁術,收治了他,如今喬平也在山中,與老人搭茅舍比鄰,半是隱居半是治病。

帝後相攜入山,除探望喬平,也是為向老人請教治水方略。

皇帝之所以想到向白石老人請教,是因為當年與他與老人初次遇於淮南時,正逢堤壩出險,老人當時及時出計,助力修補了堤壩,排除險情。

此事雖已過去多年,但給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毋忘,是以如今前來拜訪。

白石為墨家傳人,半生遊曆四方,除精通醫道,對工術之事也涉獵很深,知水利更關乎民生,尤其黃河,因中下遊河道迂回曲折,加上水土流失,一向暗藏隱患,古起便數次決口改道,遺患無窮,是以早年借遊曆之機,對河淮水道多有考察,隻是從前朝廷並無治水之心,後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更是放任河道淤塞,老人雖有濟世之心,奈何孤掌難鳴,如今新君即位,如此重視黃河隱患,老人感慨之餘,亦頗多欣慰,雖因年邁不能再親自出山治河,但不遺餘力,將自己半生心得儘數傳與新帝,又舉薦當年遊曆到曹陽時曾遇過的一個名為徐勉的地方河吏,說此人雖不不過是個小吏,但心係民生,對治水亦極有一套,皇帝可以加以提拔重用。

帝欣喜,與老人秉燭長談一夜,至天明方歇,回朝後,立刻召徐勉入洛陽。

前朝做官有征辟和薦舉兩條門路。這兩種方式,起初起到了招賢納才的積極作用,但到了後期,早已流於形式,朝廷官員用人唯親,賣官鬻爵更是司空見慣,真正有才華又做實事的人,一輩子都難有出頭之日。

徐勉出身寒門,不過是曹陽一主管河工的小吏,一做就是半輩子。他雖有才乾,亦懷厚民之心,從前數次向朝廷呈治水方略,請求修渠治河,但朝廷一直不予理會,徐勉本心灰意冷,不想如今改朝易代,新君即位不久,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得知自己的,竟下詔征辟自己入朝為官。

天子征辟平民,被稱為“征君”,對於受召之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徐勉懷著驚喜又忐忑的心情趕赴到了洛陽,得天子召見於南宮,君臣一番交談,次日皇帝便下詔提拔他為大司農,主事河淮水務,即刻上任。

徐勉半生抱負一朝終於能夠得以施展,下跪山呼萬歲,感激涕零,此後到了地方,大展才乾,一心撲在治水事上,花了多年時間清淤拓河,築牢堤壩,終於將黃河中下遊的泛濫決口隱患消除,與此同時,堤堰引水,也灌溉了豫東和魯西南數十個縣,多達數百萬畝的田地,從此沃野千裡,民眾安居樂業,徐勉不但被當地人尊為徐公,也多次受到朝廷的嘉獎。

朝廷裡,此時文有丞相公孫羊、禦史大夫衛權、少府卿竺增等賢良輔政,武有大司馬李典鎮幽州、衛將軍魏梁守西涼,撫羌校尉喬慈守並州,綠眸將軍比彘,因從前在南方平亂有從龍之大功,封九江侯,鎮守南疆。

帝不納嬪妃,冊立喬氏為後,結發相守。

人人都知,喬後不但貌美傾城,更是皇帝的賢內助。當年皇帝南下出征,漁陽遇匈奴突襲,岌岌可危之時,便是喬後不懼生死,親登城牆激勵軍民奮勇抗爭,最後保住了漁陽,熱血事跡,至今被世人傳為美談。

帝登基次年正月,朝廷頒布了一項新政,宣布在原有的官員選拔機製基礎上,增加科舉製度。天下之人,隻要有才,願報效朝廷,便可自投入科舉參加選拔,朝廷擇優錄取,委以官職。先舉行試科,以觀成效,若此法行之有效,則往後徹底廢黜征辟薦舉,實行科舉的人才選拔製度。

“科舉”這個陌生的辭名,從政令頒布的第一天起,便迅速成為街頭巷尾人人熱議的話題。無數出身寒門的白衣士子,聞訊後激動萬分,徹夜難眠。因為這意味著從此以後,他們再也無需以苦苦等待的方式盼望得到一個渺茫的地方官員薦舉機會,從而獲得一官半職。多少有真才的人,終其一生,未必都能等到夢想中的征辟和薦舉。如今有了這種開了先河的人才選拔方式,不說一定就能實現夢想,但至少,離夢想的實現,更近了一大步。

政令頒布後不久,當年,朝廷便舉行了第一場試恩科。各地自薦之人據稱總數逾萬。經過一級一級遴選,最後千秋殿試策,大燕出了開國,也是有史以來的首批中舉士子。

這批中舉之人,無不才華橫溢,思想活躍,被委任以官職後,絕大部分人在任期內表現過人,當中的一批佼佼者,後來還成為了朝廷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