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2 / 2)

【為了保全自己的兒子,李世民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力薦下選擇李治為太子,但是李世民沒有料到,他那些兒子還是沒能保住,李治這個兒子看起來仁善,但他有個厲害的老婆,他老婆對他這些兄弟可不會手軟。】

【李治初登上皇位就處處受限製,後宮是世家的

女人,前朝也是關隴門閥關中貴族壟斷,這些人事事以長孫無忌為首,剛登基沒多久李治就發現自己處處受限製,李世民臨死前為了政權能平穩過渡,選擇長孫無忌、褚遂良、於誌寧、高季輔、李績作為顧命大臣,在他看來這些都是貞觀老臣,能安穩輔佐新帝帶大唐走向巔峰,但他忘了人心難測,這幾位老臣在他麵前唯命是從,在新帝麵前卻事事以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為首,將皇帝架空。】

李世民:“嘶!”

他倒抽一口氣,前麵他看選的這幾個人很穩妥,後麵沒想到是這麼個結果。

長孫府中,長孫無忌瞳孔急劇變化,“壞事了!”

東宮中李世民看向大舅子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很尷尬,殿內氣氛有點怪。

【在貞觀老臣看來,新帝太年輕,最好不要指手畫腳,遵循貞觀舊曆,但在李治看來這是大權旁落,如何能忍?】

洪武年間,朱元璋正在翻看史書,聽這話頓時點頭,“唐太宗給予長孫無忌優待太多,這是在放任他的野心。”

這一點他深有感觸,初立國時他想跟李世民一樣優待開國功臣,還要暗暗發誓比李世民做得還要好,特意賜予功臣免死金牌。

可後來他發現給再多優待也無法滿足那些人胃口,他對胡惟庸夠優待了吧,讓他官拜宰相,結果人家想著謀反。

其他人也一樣,隨意踐踏百姓。

他推翻元朝是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不是讓這些功臣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

翻遍史書他才隱約摸到李世民為何能優待功臣,蓋因為貞觀朝那些功臣全都是關隴貴族,人家看不上那點銀錢,自然不會貪汙剝削百姓。

【永徽五年,李治登基第五個年頭,李治在朝堂上質問:“先帝在時五品官員經常上書討論政事,為什麼現在沒有這種事了?”褚遂良搪塞道:“沒有人上書,說明吏治清明,天下太平。”這話完全是把皇帝當孩子忽悠。】

【想來當時的李治恨死了自己老爹,要走為什麼不把他舅舅一起帶走,留這麼多權臣是覺得他做皇帝太容易,人為給他製造難度嗎?外戚之害觀漢朝可知,李治的舅舅可厲害了,不僅是國舅還是權相,兩個名頭加在一起宛如一座大山將他壓得無法翻身。】

李世民很委屈,他是信任大舅子,誰能想到大舅子在他死後會這樣?

【前朝被關中貴族壟斷,除去李績,貞觀老臣以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為首抱成一團,以關隴貴族利益為先,後宮王皇後蕭淑妃全都出自門閥世家,李治想要奪權,環顧四周能信得過的隻有李績和武則天。於是這年武則天先誣陷王皇後殺女,李治後借皇後無子為借口廢後立武氏,他還拉著武則天親往長孫府邸尋求長孫無忌的支持,酒席上還封了長孫無忌三個兒子為侯,結果打了水漂,長孫無忌隻收禮不辦事。】

【換後這事鬨得沸沸揚揚,褚遂良公開反對,譏諷武則天商人之女沒有關中貴族血統也想當皇後,還伏地磕頭血濺大殿,這惹惱了龍椅後的武則天,當即喊人將他拉出去砍

了,李治也借他挑釁皇權發火將他拖下去。】

【這是兩夫妻第一次合作,直接弄掉了兩座大山之一褚遂良。】

【因為褚遂良一鬨,原本占據上風的關隴貴族陷入被動,私下裡不當皇帝是一回事,明麵是卻又是另一回事,李氏可還有宗親在呢,此時禮部尚書許敬宗出來幫皇帝爭奪輿論,“農夫多收兩袋麥子還想換個老婆,更不要說是皇帝。”】

【許敬宗這個人在隋末投靠李世民,卻一直受到關隴門閥打壓,直到李治登基才被提拔為禮部尚書,他自然是李治的人,這次廢後立武歸根結底是皇權和相權的交鋒,光是許敬宗一個人在外圍造勢自然不夠分量,還需要一位實權人物支持。】

【這個人是李世民留下的顧命大臣之一李績,李治親自去拜訪李績,表達了對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不滿,並詢問李績對於換後的意見,這話就是在問,嘿哥們,你站哪邊?李績說,“這是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

【一句話妥了,這是自己人。】

【朝堂上文有許敬宗和李義府,武有李績支持,此事風波終於在一年後落下帷幕,王皇後被廢武則天被立為皇後!】

【兩夫妻第一次勝利,之後合作無間,李治隱藏在武則天身後,借武則天之手將長孫無忌驅趕出朝堂,四年後長孫無忌被武則天誣陷謀反,一如永徽三年他誣陷李恪,李恪臨死前詛咒的那樣,跟著赴了後繼……】

後宮中楊妃怔住,她抱緊兒子淚如泉湧,她母子已經夠低調,就算這樣也無法保全性命嗎?

立政殿,長孫皇後推了推丈夫,“楊妹妹怕是傷心不已,二哥去陪陪她。”

她歎了口氣,她早前就勸說二哥不要給哥哥太多權力,有她在自然能夠勸阻,不想她去世後事情還是朝著她不願看到的方向發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