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永樂五年落幕(2 / 2)

自己要想在軍事上留名千古,大概隻有打造出神機營後,采用美國某位將軍的戰略:超額彈藥的火力覆蓋。

不過這個計劃還得等好幾年。

於是黃昏在永樂五年的年末,想得最多的便是如何繼續發展火器,如何儘快的讓大明數十萬雄師全部配備上火器。

黃昏回到獨石關後,傳遞邊關各城,已將兵權移交給徐輝祖,而順天那邊的朱棣在接到黃昏的飛鴿傳書後,反應過來,知道高估了黃昏的軍事能力,於是很快聖旨傳遞邊關,任命徐輝祖為總兵官,執天子劍可先斬後奏。

永樂五年,榆木川的戰事從入秋打到入冬。

直到下雪。

原本韃靼隻有三萬騎軍,不過留在後麵準備攻城南下的步軍在知悉馬哈丹的騎軍陷入包圍圈後,很快主動出擊來接應。

一場局部戰事打成了戰役。

居庸關、獨石關、宣府、大同的兵力,全部調到了關外,配合榆林、玉林、歸化、雲州、大寧、全寧、開平、應昌等地的衛所兵力,全速在榆木川一帶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

而在圈內,則是徐輝祖率領一萬精銳鐵騎,不斷的撕咬在馬哈丹三萬鐵騎的後麵,也不正麵決戰,采取的敵進我退,就是不斷的消耗馬哈丹。

很快,韃靼三萬鐵騎受限於後勤,想要突圍回草原深處。

然而這時候合圍圈子已經縮小。

在確定馬哈丹已經無法擺脫撕咬,而己方合圍兵力中的騎軍彙攏過來後,徐輝祖做了一個大膽的舉動:率領騎軍發動全麵攻勢。

雙方死傷甚巨。

其中馬哈丹戰死,徐輝祖胸口中了一箭,潰敗的韃靼騎軍由萬夫長巴根的率領,原本是要就地斬殺那個被俘虜的郡主,不過關鍵時刻,重傷的徐輝祖率眾追殺。

巴根無奈,隻能倉促下令,放棄所有輜重,所有人輕裝上陣,選擇最後一次突圍,采用聲東擊西的策略,最終在步卒的接應下,以留下大批兒郎屍首的代價逃回草原深處。

遺失戰馬無數。

當然,逃命要緊,韃靼士卒也來不及處決那個很好看的小郡主。

這一次戰事,韃靼三萬騎軍,最終回到草原深處的,隻有一萬三千多人,遺失戰馬三萬多匹,而原本打算入秋前配合騎軍攻關城的四萬多步卒,為了接應騎軍,也為了牽製大明的合圍兵力,發動了數次戰事,欲要為騎軍打開一條生命通道,因此損傷了七八千人。

然而都沒得逞。

大明邊軍知道一旦被韃靼騎軍打開了口子,那三萬騎軍一旦跑了出去,誰也追不上,這個責任李遠背不起,所以死戰。

於是……

韃靼大敗!

大明這邊其實也不好受。

哪怕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可韃靼大軍的戰力著實可怕,徐輝祖率領的騎軍,折損了八千多騎,榆林、玉林、歸化、雲州以及定邊關的兵力為了保持合圍的態勢,需要腹背受敵,傷亡近萬人。

戰爭就是這樣。

在沒有絕對的戰略優勢和絕對的火力優勢下,始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其實大明邊關的高層將領都知道,這一次之所以是慘勝,是因為那個不懂軍事卻非要摻和進來的安北將軍黃昏。

是他貽誤戰機。

甚至還大放厥詞,要全殲敵方三萬騎軍?

打臉了吧?

就算是徐輝祖,也不敢如此絕對。

徐輝祖全權接手之時,馬哈丹已經率領騎軍在西撤了,導致細線那邊的合圍時間上有點倉促,又導致東線大寧、全寧的兵力合圍耗費了更多時間。

如果一開始就由徐輝祖來指揮,兵力在最佳時機形成合圍,三萬韃靼騎軍不說全軍覆沒,至少兩萬人得永遠的留在榆木川。

所以永樂五年年末的朝堂,注定會因為此事而起波瀾。

責肯定是要問的。

就看黃昏如何應付了。

不過總體來說,大明朝野一片欣欣向榮,誰都沒料到,從朱棣登基後,兩次和韃靼接觸性的戰事,竟然都是大明取得了絕對的戰果。

不墜太祖之威名。

踏平草原,可望之期!

大明一片歡欣鼓舞,但是在草原深處的韃靼那邊,北元太師痛失愛子,暴跳如雷,和他一手扶持起來的可汗鬼力赤爆發了不可緩和的矛盾。

這一年的冬天,草原深處,提前走入了小冰河時期。

永樂五年,走向落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