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二更(2 / 2)

康熙看著黃河,對主持渾河改道的三兒子大誇特誇,黃河經常泛濫為患,渾河何嘗不是如此,如今治理渾河已初見成效,倒是黃河水災仍在,今年揚、淮水災再次泛濫,幾十萬百姓受災。

偏偏治水經驗豐富的靳輔已經致仕,如今的河道總督張鵬翮,雖是才能之士,可治水經驗不多。

不同於治理渾河,黃河的治理任重而道遠,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完成的,甚至十年八年也隻能略微改善。

老三在主持渾河改道中表現甚佳,比預定進程提前了很多不說,質量上有薩穆哈和靳輔做擔保,必定是過硬的,關鍵是十幾萬民夫大半年的時間裡竟無多少損傷,上報的死亡名單居然隻有區區十一人。

若非馬武全程跟著,他都不敢相信這份數據的真實性。

若是能把老三放到河道總督的位置上,那倒是好,隻是黃河太長,他放心老三的品性,卻不放心老三的脾氣,黃河流經數個省份,老三要是折騰起來,幾個省的內政都要跟著亂套。

江南幾個省份不同山西,鬨騰起來就不好收拾了。

可若是老三不肯在京城和太子對上,那就隻能放到彆處了,否則如何掣肘太子。

康熙到現在也想不明白,他的兒子們,除了太子,為何個個都這樣沒有野心。

老大一心撲在馬球上,老三收拾彆人的時候脾氣挺硬,對上太子就焉了,老四學起了陶淵明,在莊子裡頭種地養孩子,老五是個癡情種,老七實在是可惜了,老八在太子跟前應該水花都撲騰不起來,老九那狗脾氣還是算了吧,老十這傻孩子就彆摻和這麼複雜的事兒了。

大的個個不行,小的就更沒指望了。

十一病假幾乎都是按年請,一年到頭都不在大朝會上出現,十二是被蘇麻喇姑養大的,注定了不能出頭,十三、十四未免太小了點,還在上書房念書呢。

康熙在自己的兒子裡來回扒拉,多是多,就是不爭的也太多了。

尋常百姓之家,子孫尚且能為了幾間破茅屋爭的不可開交。

他的兒子們倒好,個個都挺知足的。

不知足的康熙,一路沿著河堤南下,被水災淹過的地方米價居高不下,竟比京城還貴,便下旨截留了十萬石漕糧,用於抑製米價。

再截留十萬石,放到水患最為嚴重的揚州和淮安兩地。

康熙這一路走得極慢,不知巡視了河堤,也巡視了河堤兩岸的百姓。

因此在截留漕糧後,沒幾日的功夫,又免去了江蘇、安徽兩地從康熙三十四年到康熙三十六年百姓所欠的一切地丁錢糧。

等禦駕行到杭州,又免了淮揚九州縣康熙三十七年所欠的地丁錢糧,共計白銀十九萬兩,糧食十一萬石。

一路走一路減,連浙江鹽課都減去了三萬一千三百兩的加征銀。

每到一地,士紳耆老拉著杆子橫幅恭迎聖駕,聖駕臨幸之地,都建有畫廊、遊亭,張燈結彩,掛有絲綢,場麵之浩大遠勝於前兩次南巡。

禦駕所過之地,無不感念皇恩浩蕩。

江南士子們,文采斐然,歌頌聖上仁慈英明的詩詞文章比比皆是。

待到五月份折返回京時,又沿著已經改道的渾河巡視了一圈。

渾河改道已經完成,比工部預定的工期提前了八個月,雖然四百萬兩銀子花得隻剩下幾十兩,可完工效果比預期的還要好上幾分。

據工部官員勘測,此次渾河改道後,下遊可穩定四五十年。

康熙禦口一開,將渾河改名為‘永定河’,誠親王做為主持永定河改道的功臣被獎賞雙俸,也就是說,日後每年可以領雙倍的俸祿。

親王的年俸是一萬兩白銀和一萬斛祿米,翻倍之後,確實比賞個莊子要實惠,當然前提是親王本人不能短命,活得越久越值。

靳輔被賜黃馬褂一件。

賞工部尚書薩穆哈、吏部尚書馬武白銀兩千兩。

汪繹、張廷玉等六人入翰林為庶吉士,年羹堯等五人入工部為正六品主事,富爾敦等三人入吏部為正六品主事,另有三人如工部做主事,餘下之人皆外放。

跟往屆進士比起來,此屆進士留京人員多,官位起步高,還大都在皇上麵前掛了名,跟誠親王的關係就更不必說了,一年多的上下級,吃一樣的飯,睡一樣的房,天天打照麵。

在他們這些人心裡頭,已經是誠親王一係的人了,若非如此,誠親王何必在給萬歲爺的折子裡稱讚他們,又何必待他們如此親善,說是如師如兄也不為過。

像年羹堯,不止打算自己追隨誠親王,還寫了信給父兄,用明相當初勸他的話來勸導父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