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二十八章 破秘密(1 / 2)

後來在和楊大師討論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的時候,講到了這件禪衣複製的最難之處,就是在於蠶絲,因為漢代的蠶比現代蠶小不說,而且還是三眠的。

這無心的一句,還真周至提供了一條思路,回去便開始查閱資料。

所謂的“眠”,就是蠶會休眠不進食,然後蛻皮。

經過一次蛻皮,蠶的個頭就會大上一圈,而且越往後,差異越大。

第一件事當然是要查馬王堆漢墓的絲織品,到底是不是桑蠶絲。

因為中國還有一種蠶——柞蠶。

這方麵的論文不少,通過絲纖維種類的鑒彆,是通過橫斷麵切片、縱麵投影,示差熱分析,氨基酸含量,以及X射線衍射等方法測定,馬王堆漢墓的絲織品纖維與柞蠶絲有著顯著的不同,而與現代桑蠶絲很近似。因此,這批絲織品的纖維原料肯定為家蠶絲無疑。

這就說明漢代三眠蠶雖然個頭很小,吐的絲也非常的細,但它們的確就是桑蠶。

這是事情可以繼續的前提。

再查,更早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今世有三臥一生蠶,四臥再生蠶”。

雖然記載如此之早,但是其實似乎四臥蠶並不普及,直到元代,王禎的《農書》裡也還記載著:“蠶自大眠,後十五六,頓即老矣,得絲多少,全在此數。北蠶多是三眠,南蠶俱是四眠。”

宋代的大詞人秦觀還寫過一本《蠶書》,具體而微地介紹了北宋的蠶桑技術,其中也提到過三眠蠶和四眠蠶,同樣以南北區分。

說明當時四眠蠶主要還是集中在江南地區。

再查古代絲織品考古論文,可以發現蠶絲發展到宋代,相比漢代,絲的直徑已經粗了不少。

宋代重視文化,其繪畫用的紙張甚至遠來自高麗雞林,文人們玩起這個來,幾乎是不計成本的。

因此宋代書畫用絹,應該是使用當時質量最好的南方四眠蠶絲製作的。

那麼,如果讓現在的蠶,在三眠之後就開始吐絲作繭的話,蠶絲的直徑就算還回不到漢代蠶絲的粗細程度,但是否可以與宋代四眠蠶的蠶絲直徑相當呢?

繼續查資料,周至發現甚至到了清代,詩人黃燮清在《長水竹枝詞》裡都還寫著:“蠶種須教覓四眠,買桑須買枝頭鮮。”

這就說明即便到了清代,四眠蠶都還屬於優選精挑的對象,這也反向說明了三眠蠶可能在當時的北方地區依然普遍存在。

當時楊和還在農大,周至打電話給他讓他去找專家請教讓現代的蠶三眠吐絲有沒有可能。

結果這是一件並不複雜的事情,現代四眠蠶雖然個大絲多,但是卻是個嬌氣寶寶,體質很弱,需要精心護理,一個不小心,就容易出現三眠或者五眠。

這些都算是次品,在生產過程中是要儘量避免出現的,現在周至要“倒反天罡”,卻也是很簡單的事情,一種是通過藥物誘導,直接讓本來應該四眠的蠶提前到三眠就開始吐絲作繭,還有一種辦法,則是在日常生產中將《長水竹枝詞》裡村姑們乾的事情再乾一遍,不過這一回改成精挑三眠蠶,然後將它們的遺傳特性固化下來。

後者一時是來不及的,不過前者就是很簡單的事兒,學校搞科研也有固定的簽約基地,那幾個鄉村的蠶農專門替學院搞科研飼養蠶。

隻要給錢,農大藥多的是,挑一批處理一下就行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