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沒四表舅那份膽量。”周至連連搖頭:“那個年代你在家裡存著這些東西,有可能成為罪名的。也就是他老人家是我們當地教育係統的締造者,德高望重,自己又是革命軍人出身,找了一個自費‘深挖素材,教育人民’的理由,才保下了一大批東西。”
“要說起來真是這樣。”盧爸回憶起往事:“當年巧巧他爺爺在開茶山的時候,開出了老大的一個坑,還有老多的碎瓷片,老人們看了土,說那是以前燒盤碗的窯口……”
周至心中一動:“那地方現在還在嗎?”
“在呀,就在山背後,離兩條衝溝就是。”
“那地方叫啥名兒啊?”周至對於地方史誌比較有研究,知道很多地名其實就包含著想要探究問題的答案。
果然,就聽盧爸說道:“那地方在白果鄉,村名兒就叫壇罐窯!”
地方翻山過去不遠,經過茶場,山背後兩道衝溝外頭是個村子,村子周圍除了稻田就是果樹。
有一片山坡明顯的植物不太茂盛,土質也和周圍山體有些區彆,“那地方叫白坡兒,草都不大長,顯眼得很。”
等大家來到坡下,周至一看那埋沒在衝積土當中的無數器物殘片:“我的個去,這規模有點嚇人啊……”
“不止這兒。”盧爸說道:“從東麵宋家灣過來、順著岷江朝上走,然後邊到佛兒岩、邊到姚坪還有好些類似地方呢。”
“一共有多少處?”
“七八處……十幾處吧。”
張誠已經彎腰從泥土裡邊摳出來一個類似陶盤的東西:“肘子,這個是墊餅?”
周至也彎腰刨出來一個筆洗一樣的粗陶器,不過隻有毀掉的半邊:“是的,這兒還有匣缽,這是一個古代窯口無疑了。”
兩人蹲下來收撿,盧巧和盧爸盧媽見了,也跟著有樣學樣,將自己認為好看一些,大一些的陶片從土裡挑出來。
這個山坡不大長植物的原因倒是很簡單,因為這一片以前出產的泥土是高嶺土。
高嶺土又叫觀音土,是製作瓷器的重要材料,顏色發白,所以這個地方叫“白坡”,倒也正常。
窯址已經在當地村民開發果園的時候給毀了,現在這一片山坡上,到處都是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碎陶片,碎瓦片,碎瓷片。
這些東西在周至的眼裡也並非沒有價值,很快,周至就從大家收集過來的殘片當中,分辨出了支釘、匣缽、墊餅、墊圈等窯具。
有些匣缽裡還留著支釘,墊餅和墊圈上有的也明顯堆積過白石英砂。
僅憑這些,就已經可以知道這個窯口的工藝已經相當成熟了,最起碼包含了裝匣正燒、支釘疊燒、墊圈隔燒和石英砂間隔疊燒四種燒造方式。
這些方式,又能夠說明本地的瓷器品種已經分出了很多檔次和品類。
比如裝匣正燒,燒造的是比較珍貴,價值較高的精品瓷器;支釘疊燒,燒造的是普品當中較大較工整的器型,而剩下兩種,主要是大量生產的普通商品。,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