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零二章 融合期的風格(2 / 2)

這件作品沒有被安思遠捐贈出去,而是成為他的私藏,足見其對這張畫的喜愛。

“小朋友也愛這幅畫?”一個聲音在周至身後問道。

“哦。”周至轉過頭來,才發現安思遠和侯鐘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站在了自己的身後:“這是我的一位老鄉,他的作品我喜歡用一句詩概括——幾因風雨長精神。”

“哦?”安思遠眼神一亮:“用這句詩歌來形容石先生作品中內蘊的靈魂,當真是再合適不過了。這是誰的詩?”

“這是宋代王韶王襄敏公詩歌中的一句。”周至說道,然後又指向畫旁邊的造像:“他大概比這尊菩薩造像早一百年。”

“我聽說過,似乎是一位悲情的軍事家。”安思遠捏著手裡的煙鬥:“為宋朝政權開拓了西北邊境,在與西夏的抗爭中一度占領了上風。”

“就是他。”周至笑了:“安先生的國學積澱,勝過我們許多的國人,實在讓人佩服。”

“很多人認為這個造像是宋代早期的,看來你覺得不是?”

“安先生考較我來著。”周至笑道:“宋代早期繼承唐末的遺風,木雕造像重工藝而輕裝飾,對於彩繪,敷金這些手段,較少采用。到了真宗時期方才開始抬頭,不過那個時候更多的是用在道教造像上。”

“這件菩薩造像有彩繪,有敷金,從工藝來看北方造像風格突出,再結合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佛教的推崇,我個人認為將年代再往後推一推更為合理。”

“還有就是這尊菩薩的開臉,明顯較同時期北方的開臉瘦削,應該是杭揚一帶‘南工北漸’帶去的風格影響,有融合期的風格……”周至突然想到安思遠的一項事跡:“安先生九一年在港島成立了中國文物藝術修複基金會,並帶頭捐款,籌資約六百萬港幣,使五座瀕於倒塌的安徽古民居得以修葺。九二年又深入到安徽黃山,捐款修繕了始建於明代的家族祠堂‘寶綸閣’。這個造像,莫非是當時在安徽購得的?”

考慮到造像時期金人勢力已經擴張到兩淮,這個猜測大有可能。

侯鐘晉讚賞道:“安先生,我說小周先生的水平不錯吧?”

安思遠點了點頭:“這尊造像確是我九零年在英倫購得的,我覺得非常精美。”

“不過你說這幾件事情的確也有關聯,按照中國的傳統,如此精美的造像,應該有相應的佛龕與之匹配。而佛龕的靈感往往來自於寺廟的建築構件,我也是得到這尊造像以後,才開始關注起中國古建築的,之後才有了九一年和九二年的兩次捐款。”

“等到九三年,好像就由你和傑西成接手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