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一十三章 不受待見的五彩瓷(1 / 2)

一番交談,周至對於老約翰的急切心理已經有了充分的拿捏。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中國彩瓷的生產,發展到明清兩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已完全可以與青花瓷器平分秋色。特彆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製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另一個高峰。

所謂的五彩瓷器,就是使用主要著色劑如銅、鐵、鈷、錳等礦料,采用低溫燒製成型。是低溫二次成型瓷器裡的代表品種。

五彩瓷器色料分釉下與釉上兩種,常用顏色有紅、黃、綠、紫、赭、黑等。所謂五彩並非是說五種色彩同時出現,而是多種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須有紅色方為五彩。

「五彩」一詞,出現於明代晚期。從洪武釉上紅彩開始,一隻發展到成化黃上紅,再到出現紅、綠、黃、姹紫等並用,色彩開始從淡雅向濃烈轉化。

弘治又出現刻花填彩,正德出現了白地五彩,到嘉靖已超基本完全成熟,官窯瓷器在色彩上較前朝更加豐富,多用紅、綠、黃、赭、紫、孔雀藍等色彩繪。紅彩為「棗皮紅」;綠色為孔雀綠,分為大綠、淡綠;紫色為豔麗赭紫;黃彩似蜜蠟。

不但官窯,民窯也開始大量生產五彩,無論其質量和燒造數量都蔚然可觀,且以色彩斑斕而著稱,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麵。

器型也開始朝大器發展,大罐、大缸、大盤、花盆等,在此時屢見不鮮。

經過戰亂後,到了清代順治時,釉上五彩瓷在明代基礎上重新繼續燒造,並且有所創新,發展到康熙時期,五彩又發生了一次重大突破。

因為之前的五彩,其勾線和藍色部分,是在燒造白胎的時候一道燒出來的,相當於先燒青花瓷,之後再加其它彩色進行第二次低溫燒造,故而又被稱作「釉下青花五彩」,或者「青花五彩」。

到了康熙朝,因為釉上藍彩的發明,沿用自明代的釉下青花技法開始被代替。

釉上藍彩的創燒成功,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麵。雖然這一時期的五彩仍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但釉上五彩最能反映和代表康熙五彩的藝術成就和特色。

此時所用的青料是雲南的珠明料,色澤翠豔。不僅僅藍彩色濃而鮮豔勝過青花,其餘彩料製作工藝也變得高超,彩色鮮明透澈,彩飾華麗,繪畫線條剛勁有力,有極高的藝術水平。

從某種意義上說,清康熙時的五彩瓷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彩瓷。

此時五彩用多種色料進行繪製,官窯以規矩的繪製和細膩筆法著稱,而民窯則以釉彩濃重豔麗、畫意清新活潑見長。畫麵顯得沉穩、熱烈而不浮躁,這是其鮮明特色。

除此之外,黑彩也開始加入到五彩瓷中,多用於畫樹木的枝乾、花卉葉脈、山嶺山峰、人物的眼睛、發髻、裝飾的飄帶、鞋子等,後又用於畫圖案的輪廓線、局部點染或片斷畫麵,最後發展到大範圍使用,並在黑彩上塗一層玻璃白,使黑彩顯得更加漆黑明亮。

黑彩的對比作用,可以使其畫麵更加華麗。

豐富的色彩也讓畫麵更加寫實、逼真。再加上金彩在五彩上廣泛運用,使康熙五彩更加富麗堂皇。

於是釉上五彩真正繁榮期就到來了,前後發展出白地五彩,藍青地五彩、藍地描金五彩、米地五彩、紅地五彩、藍地五彩、墨地五彩、哥釉五彩、錦地開光五彩等巔峰之作,充分顯示了康熙釉上五彩卓越的彩繪藝術及製造工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