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二十六章 明四清三十二杯(1 / 2)

另外一個重要的具體原因,就是唐英於乾隆二十一年以後年告老,從此進呈供畫琺琅用的高檔白瓷越來越少,到了晚期完全斷檔,清宮琺琅彩終於結束了它輝煌短暫的藝術生命。

後期嘉道等官窯中也玩琺琅彩,但僅限於邊飾或局部使用,且都是景德仿燒,相比宮內琺琅作生產的瓷胎畫琺琅器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好在窮則變,變則通。

這三隻杯兒一隻的形狀是馬蹄杯,一隻是蓮子杯,一隻是高腳杯,三隻都是傳統的貢瓷樣式,圖案也是繼承自康雍時期的三多杯等圖案,不過彩料卻變成了乾隆朝大成的粉彩。

其實粉彩自雍正朝便已經發明了,後期彩繪的效果已經可以和琺琅彩器相媲美,不過品質提升的原因卻不是來自彩料的提升,而是胎器品質得到了極大提升,用了一種極好的白料打底,稱為“玻璃白”。

有了以玻璃白打底的胎器,瓷器彩繪效果便可與琺琅彩器匹敵,不但大大降低了造價,還可以在景德直接生產。

從此,昂貴而神秘的琺琅彩很快被其取而代之,曾經輝煌的琺琅彩退出了曆史舞台,粉彩瓷器開始在乾隆朝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成了彩瓷的主流,不但官窯,民窯也開始大量燒造。

雖然成本降低,但是官窯內貢瓷器的工藝還是一點沒有馬虎,三隻杯兒雖然都是粉彩,卻也各有特色。

高腳杯是傳統的福蓮回紋圖案,底部是明黃色的雲板紋,粉彩填充,往上是綠色蕉葉紋於藍色蕉扇紋環繞杯腳,再往上一圈大紅,繼續往上是黃地粉色的回文,幾種圖案填滿了杯腳。

杯體底部是黃綠粉三色蓮花座,其上一圈粉色,一圈黃色,從杯底過度到側麵,側麵上下用夔紋和夔紋套環紋分隔上下,中間用蓮花,西番蓮,福蓮循環填充,最後上下的杯沿和底沿用細紅線勾出上下圖案的分界,留出白地的口沿。

杯子內部是白色的,底部還有與杯體色調和圖案一致的福蓮紋路。

所有的圖案,都是用“軋道填色”的工藝勾勒出來的,先在器物局部或全器色地上刻劃纖細的花紋,然後加繪各式圖案,這種工藝難度大且費工,看上去富麗堂皇,故有“錦上添花”之稱。

如果說這隻高腳杯還留有空白的話,剩下的兩隻粉彩杯兒就完全滿色了。

蓮子杯是收口,側麵看上去形如蓮子而得名,這隻杯子所用的工藝是乾隆朝非常傳統的瓷繪工藝,叫做“萬花不落地”。

萬花不落地就是畫麵由各種花朵構成,花朵繁密到看不到杯子的托底用色,故而得名。

用彩更是紛呈繽紛,在杯內和杯底也填上了好看的鬆石綠色,整個杯子再也見不到一點玻璃白地,這種瓷器又有一個稱呼,叫“綠裡器”,或者叫做“綠裡粉彩”。

最後剩下的那隻馬蹄杯,撇口深腹,內挖淺圈足,形如倒置馬蹄,胎體輕薄,釉汁滋潤,卻是一隻向成化朝“致敬”的鬥彩杯子。

雖然相比前兩隻乾隆杯子,紋飾稍微顯得簡約一些,不過也隻是稍微而已,相比真正的成化,卻又繁複太多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