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慶年間,宜興蜀山有個名叫楊鳳年的小姑娘,非常喜愛種花。她家後院裡,種的花卉有上百種,一年四季花開不絕,其中有棵錦葵,開的花會金燦燦、黃澄澄,很是好看。
楊鳳年有個哥哥叫楊彭年,做中國紫砂壺簡煉慷慨,淳厚雅致,精美玲瓏,而且他長於配泥,做出的茶壺色澤古樸,顯粒均勻,古色古香。
著名的紫砂壺設計大師陳曼生設計總結了十八款經典的紫砂壺款式,稱作“曼生十八式”,現在存世的十八式壺,就是陳曼生指定楊彭年製作的。
“曼生十八式”的誕生,標誌著紫砂壺從“匠人器”到“文人器”的轉變,紫砂壺從此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文玩門類,喜歡和追捧的人越來越多。
但是楊彭年覺得做壺太辛苦,堅決不允許妹妹進入他的工房,卻不料這個妹妹實在是心靈手巧,就在不經意之間將製作紫砂壺的工藝給看會了。
如此偷師了數年之後,楊鳳年偷偷用哥哥的泥料做好一把茶壺,生怕哥哥作梗不讓燒,就暗地裡托人裝到窯裡。
等到開窯出貨,沒有哪一個行家不說這把茶壺手工精致,心裁獨出。消息傳到楊彭年耳朵裡,楊彭年哪裡肯信?
等到茶壺送上門來,楊彭年捧起茶壺一看,吃了一驚,竟然是一種完全超脫出之前一種設計,利用已有的“虛扁壺”的壺型,加上模擬自然花瓣的泥片,將整個壺的形狀,打造成了恰似一朵被狂風卷到橫臥的錦葵花的模樣。
楊彭年到此再也不限製楊鳳年製作紫砂壺,還將手藝傾囊相授,讓妹妹成了中國第一個製作紫砂的女性大師。
而這個充滿女性美學構思的繁複花器,被楊彭年命名為“風卷葵”,成為了紫砂傳統器型的一種,而楊鳳年製作的這把壺,竟然還連同這個勵誌故事一起保留了下來,成了博物館的珍藏。
因為特彆擅長製作“花器”,這個竹筍水滴有特彆適合紫砂這種表達方式,因此稍微有點眼力的玩家,即便是不了解楊鳳年這個人,也知道這是一件好東西。
競價很快就過了一千,兩千,甚至超過了今天拍賣的一件重器,“慎德堂製”款的清道光粉彩杏林春燕圖瓶。
“哇想不到這件藏品的競價如此激烈。”拍賣師都快幸福得胡說八道了:“還是我們充滿了青春氣息的七號小姐,可能還有她的朋友!兩千四百元第一次……兩千四百元第二次……”
今天行情的火爆實在是令拍賣師沒有想到的,拍賣到現在的成交總價超過了以前最好一次三倍,也就是說,他今天一天能夠拿到的傭金,以前三次大會都賺不到。
“兩千四百元,成交!”拍賣師激動地飛快落下了手中的小錘,今天這小妹妹給他帶來的收益太豐厚了,他也想要儘自己的力量給這可愛的小姑娘一點回報:“恭喜七號小姐……”
見到徐慧已經在興奮地和周圍朋友擊掌慶祝,又趕緊補充了一句:“還有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