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哪怕是專業的文史工作者,在看到類似啤酒瓶蓋兒的王莽當十錢的時候,就能夠立刻聯想到這可能是用一種特殊方法製作出來的?
一次的確可以算是偶然,兩次呢?三次呢?
“這還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了。”陳研究員笑道:“如此說來肘子對墓葬是有研究的,看看這對兒人俑。”
“沒有沒有,我也就是對漢墓和宋墓相對比較熟悉一些,這對俑跟我見過的都不一樣。”
“哪裡不一樣?”
“這是文官俑和武士俑吧?”
“對,肘子你給斷斷代。”
這對俑的確非常“漂亮”,武士俑秉承漢俑而來一貫的誇張,左手扶著豎立在身前,一頭著地的盾牌,右手握拳,之前應該握著兵器,頂盔貫甲,甲是兩胸帶護胸鏡片的“明光鎧”樣式,盾後露出的右腿穿的是褲子,古代應該叫做“褌”,腳下是平靴,威猛之極。
武俑的開臉南非橙值得稱道,怒目圓睜凸出,虯髯翻卷,鼻子粗大,嘴唇厚重,嘴角下撇,下巴前突,整個姿態和表情是在收腹斂勁,“站軍姿”等待檢閱時的生動形象。
而文官俑的開臉就不一樣了,比武將開臉小了三分之一,由“田字臉”變成了“目字臉”,眉毛低垂,目光下注,筆如懸膽,嘴唇厚而開口小,嘴角深陷入豐腴的麵頰,營造出一種微笑的麵容。
兩耳上緣平眉,下緣與嘴角相齊,古代麵相上講這是一種福像,曆史記錄裡劉備便是如此,還有好多佛像造像也是如此。
文官俑頭戴皮冠,和周至常見的文官俑不同,似乎更類似在秦始皇兵馬俑頭上見到的“皮弁”,身上的廣袖衫更是奇特,袖子的開口極大,俑舉手齊胸,手藏在衣袖當中,而衣袖下擺的長度也超過了膝蓋。
而上衣的樣式也不同於中原地區的左紝,左肩和右肩各有一個平扣,似乎文官俑的袍子外麵還穿著一件帶邊的錦襖,襖子的樣式似乎是從騎兵的皮甲演變而來,下擺長度在膝蓋以上,還不如衣袖的垂深。
衣服下擺再往下就與傳統文官服飾迥異,漢人服飾,從周代開始就是上衣下裳,“裳”,是類似裙擺的一種穿著。
而這位文官,“衣”的下擺隻到膝蓋到大腿根的一半位置,表麵穿的卻是一條闊腿的“褲”!
褲的後部將文官的腳掩蓋了起來,隻露出翻頭鞋的“雲頭”。
周至認真看了一下俑:“我對俑沒研究啊,不過從服飾看,就不是漢族政權的文物服飾,明光鎧的出現是北魏時期,這個文官的開臉和雲岡石窟的立佛造像有些類似,這墓葬雖然采用漢地的喪葬習俗,可俑的服飾依舊保留著著遊牧民族的特點。”
“兩個俑的身上都繪有三彩,衣服是紅色,眉眼鞋子是黑色,臉和手現在雖然也是一種黑灰色,但那是鉛粉氧化後所致,之前應該是粉色的。”
“這是燒好俑後再在外麵施彩的工藝,與兵馬俑有些類似,所以我猜這應該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時期才有的陪葬俑。”
“這對俑高度得有一米四吧?這就彰顯出當時的雄厚國力和藝術風格……所以……北魏?”
王研究員豎起了大拇指:“肘子可以,考不到啊,猜都能夠猜對。”
周至趕緊謙虛,對著馬爺尬笑。
馬爺也笑,知道周至尷尬在哪兒,就是昨天回來路上聊的那個故事,在博物館拿著真品猜來曆,跟在潘家園拿著東西猜真偽,真的是兩個不同的難度級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