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過先汪,又帶著小夥伴們觀看了曆代要人來此祭奠憑吊的石碑,以及鄉民們刻下的保護墓地和山林的鄉約民規,掌握到先市醬園廠經營不善的信息後,周至便帶著小夥伴們坐車往回走,在安樂山腳下下了車,大家開始爬山。
夾川屬於丘陵地貌,隻有城西十裡處有一座較高的山,古代叫做安樂山,少岷山,又因為其形如筆架,還被稱作筆架山。
夾川人最喜歡的玩法,就是在春日時節呼朋喚友,從縣城出發,步行五裡抵達安樂山小學,然後從輸氣站邊上深塘堤壩穿過去走上鄉村土路,再步行五裡抵達山腳,一路上山又是五裡,經過九道拐,卡兒石,撐腰石,九連洞,穿風洞,繞過主峰的仙人石,便能抵達望鄉台,看到天符樹。
這周圍的景點就多了,遊賞完畢,在古廟雲台寺吃頓齋飯,或者在望鄉台擺開自帶的冷餐,吃飽喝足後在沿著一路的摩崖石刻下山,在山下延真關遺址上方的一碗水用山泉補充滿自己的水壺,然後沿著鄉間石板路一路下到洪水河邊,在左右兩邊遍野金黃的油菜花裡一路走回夾川城。
來回三十裡的春遊,路程還不短,一般家庭需要一早出發,傍晚才回得來。
山上很多地方頗為險要,政府現在還沒啥錢,沒法修,基本保留著原汁原味,在周至眼中,處處透著天然可愛。
九道拐是第一處險要,這裡的山路狹窄陡峭,來回劃了幾個之字形,道路一共轉向了九次,因而得名。
從下往上看,小夥伴們每隔兩個就掉了個方向,那情形也蠻有趣。
九道拐頂部就是卡兒石,兩塊巨石一左一右堵住去路,中間有條石縫,石縫上有幾個石梯,稍微胖大一些的人都很難過去,方文玉和楊和先上去了,就在石頭頂上坐著朝上拉小夥伴們。
江舒意和楊和還是第一次爬這山,充滿了新奇。
在往前走道路就變得越發狹窄,最險要的一處是類似華山“鯉魚背”的一處山脊,兩邊都是陡崖,中間小路僅僅可以站立,因此被叫做“窄腳板”。
男生膽子大,還有梁紅膽子也大,現在都站在小路外圍的山崖邊,用接力牽手的方式,帶著女生們小心翼翼地過去。
這段路是繞過安樂山第一座小筆峰,經過這裡就是一段好走的平路了,而第二座主峰則是筆架的中鋒,形狀如同一個大仙,倚靠著山壁端坐,就連在夾川縣城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這裡叫做“仙人石”。
從仙人石下看縣城也很清楚,紅水河蜿蜿蜒蜒從安樂山下流過,流經一片丘陵之後在馬街入江,兩河相夾處,就是夾川縣城。
主峰上還有一處小洞,這個洞神奇地洞穿了主峰的東西兩麵,處了正午的短暫時分,總會因為山麓兩側的溫差導致空氣流動,長時間保持著涼風習習,因此被稱作“穿風洞”。
穿風洞裡也能擠下十來個人,還可以看到安樂山的岩層結構,丹霞地貌中夾著沉積的小卵石和小螺殼化石,不過小螺殼都被人摳走把玩了。
爬上穿風洞就可以看見安樂山下,有一塊田,如同一隻巨人的大腳印,那是仙人留下的遺跡。
大家在穿風洞吹了一會涼風,感覺涼爽之後才摸回主路上來,朝著第三峰進發。
這裡要經過撐腰石,就是其實就是一道石縫,石縫裡邊密密麻麻支滿了木棍,按照夾川習俗,是在這裡撐過木棍兒之後,全家人今年都不會腰痛。
走到這裡人文風景開始多了起來,首先就是一處洞穴,九連洞。
這個洞很“扁”,就是空間巨大但是高度很低,得跪著才能爬進去,裡邊有一塊像一張床一樣大的石頭,周圍還有一些大小的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