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任昉《述異記》陸居曰熊,水居曰能的說法,還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另外一個傳說。”
“傳說大禹治水,娶塗山氏,在工地豎起一麵鼓,讓塗山氏聽到鼓響,就送飯前來。”
“之後大禹就化作一頭大熊開山,結果有一日工作太投入,飛揚的石頭打到了鼓上,大禹卻沒有注意到。”
“塗山氏聽到鼓聲送飯過來,發現夫君居然是一頭大熊,受驚過度,化作了石像。”
“大禹悲痛萬分,對石像說你化作石像可以,把兒子給我留下啊。”
“說完石像中腹突然打開,一個小孩從石像裡掉了出來,這就是‘啟’這個名字的由來。”
這一連串的故事和知識,讓對麵計算機係的大佬們都聽得津津有味,周至這才說道:“這傳說是不是也說明,大禹也繼承了鯀的能力,能夠變化成熊或熊(尼)?”
“而大禹是不是因為感受到父親的淒慘命運,最終決定打破禪讓製度,將天下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是不是還能算作一個側證,證明大禹治水的傳說,是發生在陶石骨器並用的部落聯盟時代?”
“所以大家看,熊(尼),(骨係)這兩個生僻字如果真的消失了,是不是就會造成上述華夏文明部分信息資料的缺失?是不是會在將來產生一些無法解答的疑案?會不會造成我們子孫的困惑?”
“以前是因為條件所限,國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快速普及文字,掃除文盲是重中之重,所以簡化字的推行勢在必然。GB2312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可如果現在條件明明已經允許了,如果我們已經有機會將所有的文字都采集下來,記錄下來,可我們還是無動於衷,讓這些文字就這樣消失在曆史的長河裡,而不將之留給子孫,會不會是一種將來的遺憾?”
“如果我們的子孫,因為我們的原因,今後不再知道熊(尼),(骨係)這兩個字以及這兩個字上說承載的曆史文化信息的話,那我們該不該算是……民族的罪人?!”
“信息技術最早出來之前,曾經有西方人認為,漢字必將因為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而消亡。”
“經過我們的努力之後,有了GB2312漢字編碼,向那些人證明了他們之前就是純粹的胡說八道。”
“而我認為,正是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解決了漢字書寫記憶困難的問題,漢字的推廣應用,甚至完全可能產生革新性的變化。”
“GB2312,證明了我們能行,GB 13000,證明了我們能夠做得更好,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趁熱打鐵,乾脆就一次性給它做到極致?”
“做到極致是什麼意思?”李紅江再不敢輕視眼前這小孩了,他是真不知道漢字中承載的這些東西,或者說壓根沒有重視。
這也是如今中國學界普遍的一種想象,瘋狂追趕階段,哪裡還敢追求完美?現階段夠用,解決當前問題,就已經是絕大多數理工科學者的最高目標了。
“做到極致的意思,就是新的字庫編碼,要做到曆史全兼容,當前全收集,未來可拓展。”周至倒是一點不怵:“曆史全兼容的意思,就是新的字庫,可以完全兼容GB2312和GB13000編碼。已經用這兩種編碼錄入的文字信息,用新的編碼同樣能夠完整地讀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