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四章 最後一手(1 / 2)

這個名字對於在場的所有人來說都太過於陌生,一時間場內竟然都安靜了,所有人都等待著下文。

“方相氏是古代廣為流傳的官職,也是中國古代的最早的儺祭之神。”

“其起源據說是來自嫫母,所謂‘方相氏,上古嫫母之後。黃帝巡行天下,其妻亡於道。黃帝令嫫母監護,立為方相氏。”

“嫫母為黃帝的次妃,容貌極為醜陋,頭頂凸起,獠牙外露。漢王子淵《四子講德論》中雲:‘嫫母倭傀,善譽者不能掩其醜’。”

“《史記》解釋‘方相氏’,便是‘畏怕之貌’的意思。”

“這段的意思是說,黃帝巡行天下時,元妃嫘祖病逝。黃帝便命令嫫母負責祭祀,監護靈柩,並且授予‘方相氏’的官位,利用她的相貌來辟邪。”

“而之後繼承這個職位的人,都叫做方相氏。”

“從此後的各個朝代,方相氏都為官設,在宮廷儺祭之中成為重要的角色。”

“儺儀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為了四季驅邪逐疫。”

“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就是方相氏。”

“因此到了周代,方相氏已經變成了‘驅鬼之神’,人們會雕刻它的形象,隨身佩戴,用來辟邪。”

“《周禮·夏官·方相氏》有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先柩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敺方良。”

“這裡說的是方相氏的形狀:來自上古熊圖騰的有熊氏族,蒙著熊皮,形象凶惡,有四個眼睛,行儺儀的時候要拿著戈盾,去搜索房間,驅趕惡鬼。”

“方良就是罔象,古代傳說中一種吃屍體腦髓的惡鬼,因此在下葬之前,也要先派方相進入墓室,用戈擊打四角,將罔象趕走。”

“這個形象演化到了後來,就成了一項古代風俗,每年除夕日,要有人扮演方相,帶領甲作、巰胃、雄伯、騰簡、攬諸、伯奇、強梁、祖明、委隨、錯斷等十二鬼將,在皇宮中舉行大型的驅逐瘟疫和鬼怪的儀式,名曰‘大儺’。”

“現在小年清掃庭室的習俗,以及許多鄉間和少數民族流行的‘儺舞’,都是這種儀式的流傳。”

“而方相氏的形象,也在儺麵和古代玉掛件上保留了下來,基本都是雙角魌頭,四目,麵容醜惡,嘴帶獠牙,人身熊足的形象。”

“這件小玉人除了以上特征都具備以外,還頭大身小,如同帶著一個頭套,身形也不是單跪,而是做奔走驅趕之狀,身後那個尾巴形象的彎鉤,其實是其佩戴的‘戈’。”

“天地穿孔,紅褐色玉沁,包漿厚重,刀工流暢。綜合鑒研,應該一件春秋時期方相氏玉雕精品。”

果然,給周至如此一說,之前看上去不倫不類的小玉人,作為明代工藝固然粗糙,但是作為春秋工藝,竟然就變成了一件粗獷高古,然而韻味十足的小雕件。

所有人的反應都是——為啥老子之前沒覺得這玩意兒有什麼值錢的地方,現在咋成了一看就知道買不起的樣子?!

就連之前看著汙糟糟的暗紅玉沁,現在都給小玉人染上了一層雄壯豪邁,似乎才和厲鬼血戰了一場。

黃應豪都傻了:“所以……所以之前的鑒定……完全錯了?”

“也不算完全錯吧?”周至摳了摳下巴:“春秋時期的工藝,和明代草原上森林裡的少數民族工藝也有些類似;而且儺儀這種風俗,其實也的確就是古代的巫術,方相氏作為驅鬼之神,其扮演者必然具備巫師的身份,這些推斷都是正確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