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5年起,蒙軍入侵南宋,四川西北失陷後,為防禦戰爭,南宋淳佑三年初。名臣餘玠以兵部侍郎出使四川,任四川安撫製置使兼知重慶府,並以重慶為大本營,領導全蜀防務。
抵達之後,餘玠采納幕僚的建議,製定了依山為壘、設險守蜀的戰略計劃,在整個山城防禦體係中,以合川釣魚城為中心,在四川築起瀘州“神臂城”、蓬溪“大獲城”、萬縣“天生城”、金堂“雲頂城”等十餘座山城,互相支援,抗擊蒙軍。
其中神臂城便是這條堡壘聯合體構築的一字長蛇陣的“蛇頭”,位置非常重要。
城池沿龍透山憑險修築,整個城池東西長為一千兩百米,南北寬八百米,總麵積五平方裡,地勢東高西低。城四周除懸崖外,均有高低不一的石城牆,並修建了五處城門。
東門外坡地上還築有兩道護城一字石垣,夾出一個“耳城”。
與東門平行,耳城左右兩端設有炮台。在距耳城兩百米的有一條唯一的入城小路,小路兩側有護城池,左麵叫紅菱池,右麵叫白菱池。
這就構成了城外築城,城下鑿池,層層設防的布局。
城池修好之後,便將州治移到此處,因此這裡也被稱作“老瀘州”,直到今天,坐落在神臂城遺址上的這個村子,也叫做老瀘村。
這是蜀中保存最為完整,最壯觀的蒙宋戰爭長江上遊古戰場遺址。
在山腳城外河灘下船之後,隻有一條狹小的陸路穿過兩個大池塘,連接上一處城門。
這裡江岸陡峭,怪石嶙峋,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無路可攀,唯有東麵與陸路相連,然而這裡也橫亙這幾道直達江邊的石牆。
經過紅菱池,南麵百米處有一處稍微開闊的地帶,這裡是整兵之地,名為校場壩。
然而校場壩西麵有一堤壩,叫做一字城,又稱奪水城。此外校場壩上方還有炮台鎮守。
炮台在一處峭壁之上,易守難攻,稱為“貓嘴岩”,炮台和城牆各處還有地下坑道,是當年宋兵藏兵運兵,勾通城內城外的秘密進出口。
這樣的一字城牆有兩道,依坡而建,兩道城牆與崖壁、江岸圍成“耳城”。
耳城北端與神臂城崖壁相接,南端延伸至長江邊上,在城南形成自然絕壁、一字城牆與長江四麵圍合而成的小城,不但增加了南門的防禦縱深,也有效阻斷了敵人在神臂山南岸的橫向交通。
兩道一字城牆均采用丁砌築法,楔形城牆石,規格統一,形製規整,傾斜明顯,不但難以佯攻,就連想要破壞都具有難度,也無怪能夠保存到今天。
穿過狹窄的城門城內有衙門,便開始爬山,到了山路上,就能夠發現這是一座軍事台地類城防設施。
可謂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
“這裡的防守設施有好些種。”方文玉進入了軍事觀察員的角色,給大家講解這座城池設計精妙的地方:“第一類為砲台,砲台沒有如普通城池那樣位於城牆上,而是位於城內外視野開闊、位置險要的地方,這就是典型的‘台地防守工事’的格局。”
“第二類叫敵台。敵台位於城牆一端或城牆拐角的高大台基上,台基和城牆連為一體,且砌築風格和城牆相同,敵台上可能建有敵樓,稱角樓。”
“角樓是城池防守的薄弱區域,因為它雖然可以二百七十度攻擊來犯之敵,但是也要承受來自二百七十度的敵人圍攻,因此需要打造得特彆的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