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藝的進步與提升,漸漸的,瓷器上的色彩越來越豐富,紋樣越來越精美,尤其是曆朝宮廷用瓷,更是一直占據古代工藝品的巔峰,發展出了諸多的門類。”
“這些瓷器中,尤其是各種釉上彩瓷器,多數的顏料裡都含有鉛。含鉛的釉上彩瓷、低溫鉛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學物質的侵蝕以及自身內部緩慢的化學變化影響,會在瓷器表麵產生一種彩色的膜狀物,隨著‘瓷齡’的不斷增加,這種膜狀物也會慢慢地增加、增厚,達到一定厚度時,就會產生一種光學的物理散射反應,類似蛤蜊殼內部那種閃爍的‘彩虹光’,故人們稱它為‘蛤蜊光’。”
“現在你也常吃海鮮了,對於蛤蜊內殼的反射光應該不陌生了吧?”周至對安心表姐說道。
“真的耶。”許安心認真地看著櫥窗裡的瓷器,還變換了幾個角度:“以前看這些東西怎麼完全沒有發現?!傑克你看,真的有彩色反光呢!”
“這種因為鉛氧化而造成的彩色光反射現象,在迎光側視的時候尤其明顯,而其時間往往需要也要經曆數百年。”
“氧化層要是再增厚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返銀’現象,這個在明代青花裡尤為明顯,不過不是我們今天的研究內容,先不講它。”
“根據瓷種的不同,年代的不同,蛤蜊光的表現也各有差異。”
“比如藍彩,蛤蜊光的出現就比較快,而年代相對較為久遠明萬曆年間的紅、黃、綠三色的‘大明彩’,不光在彩釉上能見到光彩奪目的蛤蜊光,有時就連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這種令人目眩神迷的光暈閃現。”
“這種白底被我們稱為‘珠光’,意思是其光暈顯得如同珍珠的表現一樣,與彩釉蛤蜊光一起,合稱為‘蛤蜊珠光’。”
“曾有陶瓷專家、鑒定家為此寫有專著,認為蛤蜊光的形成至少得在三百年以上,並由此斷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紀的瓷器彩色釉麵,才有可能出現這種蛤蜊光。”
“因此蛤蜊光在一段時期內,成了古瓷的標準特征,也成了鑒定古瓷的重要依據。”
“再到後來經過研究,大家發現其實清代的瓷器當中,尤其黃、綠、藍等鉛釉彩色的邊緣部分和堆積部分,也常常可以看見這種正視難看見,側視則分明的‘蛤蜊光’。而目前看來,離現在最近的,會產生‘蛤蜊光’的瓷器,甚至包括了計劃經濟時代藝術瓷廠生產的粉彩瓷瓷,比如‘毛瓷’和‘建國瓷’上,也有發現。”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今年春天,一套十八件套點水桃花毛瓷,在港島嘉德拍賣行展出,之後由林婉秋主持拍賣,被新島著名古董商李鑒宸以兩百六十萬港幣競獲,一時轟動了收藏界。
然而等到眾多試圖撿漏的人殺到江西幾大瓷廠,卻發現這些珍貴瓷器早被有心人收走了,隻有幾個幸運兒,才在景德周圍撿到了幾件漏網之魚。
這幾件漏網之魚,轉眼就人傳人,幾輪之後攀上了現代瓷器的天價,甚至比清三代瓷器還要高。
安心表姐跟林婉秋是兩妯娌,李鑒宸得到的那套瓷器從哪兒出來的她也知道,擺明了就是周至和林婉秋的饑餓營銷手段之一。
周至笑了笑,懶得理會安心表姐的挑釁:“直到解放前,古玩行都認為蛤蜊光無法人工仿製,故把蛤蜊光作為鑒定古陶瓷的重要標準。”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景德專事製作仿古瓷的樊家井,有幾家造贗作坊,將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外銷仿古瓷,用‘電光水法’、‘真空鍍膜法’,第一次人工製造出了蛤蜊光,後來更是改進工藝配方,使五彩、粉彩等釉上彩瓷,一出窯就可以具備‘蛤蜊光’現象,使得高仿的釉上彩清代官窯瓷器,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