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素紗(2 / 2)

“這裡有幾種線啊?”江舒意也蹲了下來,想要伸手去感受一下那毛茸茸的質感,可是又沒敢。

“五種線,七種針法。”楊大師笑道:“那裡用的絲線是一股拆三,就是將一股普通絲線拆開成三份,一根細線的直徑隻有之前的三分之一,墨綠的底子是這樣出來的,然後顏色越淺的就越粗,繡得越散,這樣苔蘚的生長效果就出來了,是不是特彆細膩?”

“厲害!”周至豎起了大拇指:“這才叫精益求精。”

“這還不是最細的。”楊德全介紹道:“如今的緙絲,要達到仿古的效果,需要一拆六來用,不然達不到古代絲線的直徑。”

“和頭發相比呢?”

楊大師似乎覺得周至問了一個好笑的事情一般,不由得笑了:“絲線可比頭發細多了,唐宋時期的絲品比較粗,一般每厘米用經線十到二十根,緯線五十到七十根。”

“明代開始追求極致,比如緙絲大家朱克柔,她就在唐宋緙絲作品上來了個翻倍,用到了一百三十根。”

“越細的線就越容易表現細節,是這個意思吧?”

“是,當然還與色彩圖案,用途,年代等都有關係。”

“比如多色編織的,用的絲就得細,單色的就可以粗一點;用途上也是,內衣麵料需要柔軟,就要用細一點,領口腰帶需要硬挺,就得用粗一點。”

“那年代又是怎麼回事兒呢?”周至倒是喜歡聽這些。

“年代呀,那就是越早的絲線一般會越細,因為蠶隨著選種的關係,吐絲越來越粗,產量越來越大,而早在西周時期,一平方厘米用到的緯線甚至能夠高達二百四十根,就是因為絲線很細造成的。”

“從二百四到六十……”周至想了想:“從西周到宋代,蠶絲幾乎增粗了四倍,古人還是厲害。”

“所以嘍,七二年出土那件西漢素紗禪衣,乾嗎到現在還複製不出來?就是這個原因。”

大家開始在這個小院子裡參觀,周至和楊大師把話題打開就收不住了。

“那件素紗襌衣我知道的,特點就是輕薄好像一米多的衣服重量還不到一兩,用的絲非常細是吧?”

“是的,那件素紗襌衣長一百二十八厘米,通袖長一百九十五厘米,袖口寬二十九厘米,腰寬四十八厘米,下擺寬四十九厘米,共用料差不多二點六個平方的樣子。”

“整件素紗襌衣分量僅四十九克,不足一兩。但是要是除去袖口和領口部分,但論構成衣服主體的‘素紗’部分,其實重量隻有二十五克左右。”

“所以……一個平方米的織物重量才十二克?這……這也太嚇人了吧?”周至到現在才發現,自己雖然已經非常欽佩這件衣服的工藝了,然而真實的數據,竟然比自己了解的還要誇張得多。

“是的,單論素紗的話,其方孔紗的織法源自周代,織物孔眼均勻,密度稀疏,經線密度為每厘米五十八根,緯線密度為每厘米四十根,因此孔眼大,透光麵積在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質地輕柔透亮,每平方米重量就是十二克左右。”楊德全說道。

“可即便如此,也不至於二十年還複製不出來啊。”周至表示不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