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陽”,一邊是“阜”,表示山或者高處的意思,一邊上麵是個日,下麵是個t型,表示祭台。
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在山能夠最早接觸到陽光,可以看到第一縷太陽光早早照到祭台之上那一麵,也就是山的北麵,為陽的原意。
再到後來人們乾脆把三縷太陽光也給加上了,這字的右邊就變成了“昜”的原型,加上後來演化成做包耳旁的阜,就成了“陽”的繁體字“陽”。
所以文字是一個神奇的東西,簡化字真的就一點沒道理嗎?從陽字的演變來看,它更像是從簡單到複雜,最後又給變回去了。
此外還有很多的漢字,其本意都和“日”有關,它們也在字型裡留下了痕跡,隻不過如今的絕大多數使用者都不知道罷了。
比如在“日”的上麵,加上代表洪水的水波之形,就代表時間的流逝,這是昔日的“昔”。
在“日”的周圍加上“木”,代表森林,中間加上代表草芽之形的“屯”,就是“春”,繁體寫作“萅”。
如果去掉森林,隻留下日頭和草芽,就是“旽”,這是個生僻字,意思同樣是太陽初升。
在“日”上加上翅膀,表示小鳥在太陽升起後練習煽動翅膀,這就是“習”,練習的習的繁體。
在“日”下加上三個人,這就表示大家一起在烈日下勞作,就是眾,“眾”。
畫上一株菽苗,邊上是撫摸它的一隻手,下麵畫上日和日暈,表示定期檢查作物的生長情況,這就是監督的“督”。
如果是一隻手,拿著一支木筆,下麵加上“日”,這就表示記錄一天的時間,叫“晝”,白晝的“晝”。
還有如日月交暉的“明”,日出木上代表光明的“杲”,所有的這些都和“日”這個表意字根有關。
這是甲骨文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象形文字的魅力,字根會在很多不同的字裡出現,組合而成往往令人意料之外,講解過後卻又在意料之中的意思。
而且這些字根直到現在,我們也在漢字裡隨時隨地的使用著,比如代表山和高處的“左包耳”旁,在降、阻、限、險、陡等字裡都保留了原意。
又比如代表祭壇的“示”字旁,在祖、神、福、禮、禍、祥、祀、祝等字裡,也保留了原意。
周至也在摸索著同學間啟發文字研究愛好的方法,最終發現學習甲骨文和研究瀚文輸入法居然殊途同歸了,那就是從字根入手,既方便學習記憶,又適合啟迪思維,可以根據漢字偏旁和字根的本意,猜出好多甲骨文字的大致字形,也可以根據甲骨文的字根字形,猜出它的演變,最後猜出它的楷書字型,並且猜出它的意義。
這個玩起來很明顯比簡單的授課有意思太多了,喜歡的學生越來越多,周至這個課也越來越受歡迎。
周至要做到事情很多,要篩選有代表意義的字根,尋找文字,串連講義,撰稿打印……
但是就和關婷婷胡蕊她們搞樂隊那樣,因為喜歡,所以就不覺得辛苦。
不過這門很受歡迎的課程在四月停了兩個星期,周至提前準備好資料下發給選修的同學上自習,因為他要出差了。
這次出差要去首都、滬上和蘇州,周至的心情很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