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4章 斷代(2 / 2)

“宋代鈞瓷有‘紫口鐵足’露胎現象,元代鈞瓷則沒有;”

“宋代鈞瓷的‘棕房’,即縮釉棕眼孔洞破口四周,有褐色雜質顆粒,元代鈞瓷則不存在;”

“宋鈞未施釉的底部會刷芝麻醬釉作為裝飾,而元代鈞瓷則沒有這種現象;”

“宋鈞配製色釉,法用調和,不加研乳,故而顏料與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經火乃現離合狀態,形成特有的‘蚯蚓走泥紋’。”

“而元代鈞瓷其配製色釉之法,則調和後,再加研乳,顏料釉汁務令熔合,因此沒有‘蚯蚓走泥紋’這種特征。”

“也是因為釉水的調和性與流動性,導致釉層墜積現象不同。宋鈞流動性不強,故而釉經常不到底;而元鈞釉層流動性強,因此常常呈現墜釉至器物底部的特征。”

“馬爺你還有要補充的嗎?”

“都給你搶答完了!”馬爺對周至翻著白眼表示不滿:“還有一點你沒說,那就是宋金兩代的鈞釉紫色是自然窯變形成的,元及元後基本都是特意用不同成分的釉料刷在瓷器不同區域,希望在燒造中營造出可觀效果。”

“也算是難為你們了,”王老爺子對兩人的總結和周至提出的思路方法都比較認可:“接著說你們各自斷代的理由。”

這就是最考驗文物鑒定的地方,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是器物特征非常明顯,所有書本上敘述的特征都符合,那文物鑒定就不會那麼艱難了。

很多特征真到了你需要套在實物上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們常常似是而非。

比如現在這個小碗就是。

周至再次將小碗翻弄起來:“這隻小碗底部沒有施加醬釉,這是元代特征,沒有醬釉,自然就沒有‘鐵足’,可是它卻又具備明顯的‘鐵口’的特征,宋鈞的‘紫口鐵足’,它隻占了一半。”

“但是垂釉不到地,蚯蚓走泥紋比較明顯,棕房和雜質的存在,這些都是宋鈞的特征。”

“但是宋代鈞瓷釉厚而勻,這碗釉厚而垂;宋鈞之紫彌漫全體,這碗紫成物形,是一個樹葉型的小圈;宋

鈞濃淡深淺皆渾然一律,這碗釉濃處起條,有淺處起波,卻比蚯蚓走泥紋還要明顯。”馬爺搖頭:“這些卻是元鈞的特征。”

“所以它既不是宋也不是元,雞心造型符合北方器型的特征,所以這是一個北方鈞窯‘過渡期’的產物,”周至越說越有信心:“鈞窯過渡期在北方是宋金時期,原產地被金朝占領後,窯口產出發生了一些和宋鈞的顯著變化,總體而言,還是與宋鈞較近。”

“而在南方,過渡期這是在北方窯口凋敝之後,部分窯工南遷後在江南窯口恢複出來的燒造方法,總體更加貼近於元鈞。”

“這個小碗我覺得宋鈞元鈞的特征都有,但是加上器型來考慮,我覺得應該是一件宋金過渡期的物件兒。”

“你的理由呢?”啟老爺子又問馬爺。

“肘子是從學術觀點來看這東西,我不一樣,我從淘貨的觀點。”馬爺搖頭笑道:“隻以一件器物身上出現的最晚特征為依據,這小碗兒,明顯斷到元買下來最不吃虧。”

“哈哈哈哈……”所有人都給馬爺這般賴皮的說法搞得大樂。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