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圖書館的結構原理其實還是很簡單的,從技術上來講,理論上其實就隻有兩個部分——數據庫和檢索引擎。
當然要展開來細說的話,這兩者都是一部大文章,不過和小野也在專業上說不到太細,光一個掃描錄入轉換,一個多維度數據標簽,一個詞條檢索功能,就已經讓小野驚豔非常了。
這些工具的IP是屬於四葉草公司的,掃描錄入本身就是研發了幾年的長項,多維度標簽,則關係到數據庫的鑽取、挖掘、聯想功能,在算法和結構上都是相當超前的設計思路,而詞條檢索功能的背後,更是有全文搜索引擎,目錄索引搜索引擎和標簽搜索引擎三個引擎在支持。
而引擎的內核又是和微軟合作的,基礎協議是Trident,業界用了一個更加通俗的稱呼MSHTML,意思就是“微軟使用的HTML協議”。
著名的IE瀏覽器,使用的就是這個架構開發出來的,四葉草公司同樣也參與了其中,算是啖著了頭湯。
因此數字圖書館的展示方式,自然也是使用超鏈訪問方式,這也是為了將來的互聯網共享做準備。
這些軟件的授權使用和迭代升級,都涉及到核心知識產權,而靜嘉堂則同樣擁有的自己文庫的知識產權,最終的成果,自然是雙方共享。
不對,還有鬆井造所代表的東京大學,這活其實主要是由他們和四葉草公司從國內組織過來的工作小組一起乾。
靜嘉堂和學術界的聯動不要太多,對於如何合作,早就形成了一套“資源共享機製”。
不過基本都是和文史研究的學者,學校院係合作,這種涉及到信息科技的,還是破天荒的頭一回。
但是意義非常重大,而且好處無疑將會更大。
在周至畫出的大餅裡,將來的數字圖書館也是存在準入機製的,也就是“知識付費”模式,未來全世界的古籍研究者都可以通過網絡訪問的模式登錄數字圖書館調閱自己需要的典籍,除了影響力之外,還會給美術館平白多帶來一筆收益。
還是按次收費的那種。
就這樣,在友好祥和的氣氛下,幾方共同簽署了“靜嘉堂數字圖書館合作研發備忘錄”,先將事情的大框架給定了下來。
這次日本之行的收獲應該說是豐厚的,除了屁股後頭多掛了欠著藤田美術館的兩千五百萬外債以外,應該說不虛此行。
不過島國的許多文化聖地這次是來不及去洗洗品味了,也就是大阪,京都,奈良這一圈的美術館轉了轉,除了藤田美術館,靜嘉堂以外,還有萬野美術館,泉屋博古館,知恩院,四天王寺,大德寺龍光院,久保惣紀念美術館,東福寺,正倉院,以及三個城市的市立美術館看了一下,基本上將中國流失在島國的國寶級文物,看了三分之二。
僅據島國官方的統計數字,流散在島國的中國文物就多達三百六十多萬件,島國定級為國寶的十四件陶瓷器,有八件就是出自中國。
這些文物中,有一部分是從唐代開始,由遣唐使和兩國商人帶到島國的,但是更多的,卻是和陸家藏書一樣,在鴉片戰爭以後,以種種手段巧取豪奪的。
在細細欣賞這些文物的時候,周至也不免為這些文物曾經的遭遇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