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番外十二(1 / 2)

七零年代青雲路 鹿子草 11801 字 5個月前

苗玉蘭這個老太太,嘴上說得義正詞嚴,可是真正去亞委會捐款的時候,還是用了點小心思。

她在項英雄的建議下,把自己的時髦衣裳換成了家常外套。

項英雄瞅瞅老伴身上半新不舊的粗布上衣說:“這回咱倆誰也彆嫌誰了,你這身衣裳還不如我呢!”

原本她好好打扮一下,六耳猴還能充個孫悟空,看起來像個城裡人。但是把皮夾克和體型褲等時髦元素換掉以後,一看就是農村老太太了。

“我就說穿得時髦一點嘛,你偏要唱反調!”苗玉蘭對著穿衣鏡整理著自己的衣著,雖然瞧著土,但是衣裳乾淨整潔,還算是個利索老太太。

“咱們去報社是想要買廣告,為了讓人家重視咱們,給咱一個好版麵,穿得體麵點是應該的。”項英雄讓她將脖子上的紅紗巾解下來,“這就跟去百貨商店買東西一樣,你要是穿得太邋遢,縣裡那些售貨員都對你愛答不理的。但是,去給亞運會捐款,跟去報社買廣告位不一樣,不用穿得太好。”

苗玉蘭站在穿衣鏡前反複打量自己的穿著,還是覺得這身衣裳不好看,這是她在家日常穿的上衣,太土了。

亞委會那是啥地方?人家舉辦的是國際賽事,那得比報社還牛吧?

萬一捐款的時候,人家要給他們照相,穿這身衣裳拍照也不體麵呀!

項英雄抽著煙說:“咱們是去捐款的,這種時候你就不能死要麵子了。你想想,到底是淳樸的農民個體戶捐贈十萬元的效果好,還是農村土大款捐贈十萬元的效果好?”

“就你事多!”苗玉蘭覺得他說的也不無道理,嘟噥了一句就不再反對了。

錢都捐了,還是得要點實在好處的。

項小羽從外麵進來,聽到她爹的話便笑道:“娘,你這身衣裳挺合適的。咱家本來就是農村的,如果打扮得太花哨,容易讓人把咱們跟城裡的個體戶畫上等號。咱家這十萬塊賺得不容易,我爹這把年紀還常年帶著船隊出海打漁呢,把錢擰一擰,都能擠出點汗了,所以咱們與城裡的個體戶還是有區彆的。而且現在大多是城市企業捐款,一次性捐贈十萬的農村個體戶,咱家應該還是第一家。”

如果想讓捐款報道達到八千塊廣告的效果,苗玉蘭身上就必須要有些不一樣的特質,如此才會引起新聞媒體的關注。

項小羽換好衣裳,打算陪爹娘一起去亞委會辦公室捐款,不過,因為形象過於時髦,被爹娘嫌棄了。

“你還是不要去了,我們三個去就行。”苗玉蘭在閨女身上打量片刻說,“你現在就算換上我的舊衣裳,也不像農村人,還是彆去給我們添亂了,跟我們仨站在一起一點也不搭調。”

“隻有你們三個去,能行麼?”

“捐錢還能比賺錢難啊?”苗玉蘭白她一眼說,“有啥不行的?”

項小羽聽了爹娘的話,留守在家裡,不過等他們出門以後,還是給亞委會的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

通知對方,即將有一對農村夫妻去為亞運會捐款十萬塊,人已經在路上了,如果需要舉辦什麼儀式,可以提前做準備。

剛放下聽筒,思忖片刻後,她又給台裡打了電話。

現在正是發動全社會為亞運捐款的關鍵時期,很需要樹立一批典型代表,來激發大家的捐款熱情。

反正她已經把消息透露出去了,具體要不要用這個線索,還得看台裡的安排。

於是,等項家三口人輾轉來到亞委會辦公室的時候,等待他們的就是一場小型的捐贈儀式。

其他企業來捐款,帶來的都是支票。

而輪到了苗玉蘭海鮮食品加工廠時,從口袋裡倒出來的全是成捆的鈔票。

從南灣到北京,這些錢被項英雄死死抱了一路,連睡覺時都沒敢撒開手。

此時,桌子上壘著一百遝大團結,其視覺衝擊是薄薄一張支票不能比的。

蹲點記者在接到電話通知後,便一直守在亞委會的辦公室裡,等待這對農村夫妻的到來。

此時,看著捐款順利交接,她趕緊跑上前對這家農村個體戶進行了采訪。

“大媽,你們是做什麼工作的?怎麼會下決心為亞運會捐出這麼多錢呢?”

苗玉蘭坐在座位上,紅光滿麵地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是海浦地區南灣縣團結鄉瑤水村的一戶普通農民,我叫苗玉蘭,我家老頭子叫項英雄!在我們來北京辦事的途中,聽說國家辦亞運會缺錢,需要全國人民積極捐款。我們覺得自己家的事情是小事,國家要辦的是大事,所以,我們一家人就商量了一下,決定把我們從老家帶來的十萬塊錢拿出來捐給國家辦亞運會!”

“大媽,你們千裡迢迢跑來北京,是辦什麼事的?捐出這十萬塊會對你們的生活產生什麼影響嘛?”

女記者問得比較小心。

這年頭農民進北京,要麼是打工的,要麼是求醫的。記者覺得他們是帶著錢來北京求醫的,但是款項金額又實在巨大,不像是普通農民能拿得出手的。

“嗬嗬,來北京辦事真是說來話長。”苗玉蘭打算讓她家老頭子也露露臉,用胳膊肘捅捅老伴,讓他接著說。

項英雄清了清嗓子說:“我們這次帶著十萬塊錢來北京,是為了我們家的工廠而來的!”

“大爺,你們還有自己的工廠呢?”記者更好奇了,“你們的工廠是生產什麼的?”

“生產海鮮食品的。工廠以我老伴的名字命名,叫苗玉蘭海鮮食品加工廠,廠址就在我們村裡。我們瑤水村是臨海的漁村,祖祖輩輩都以打漁為生。十年前,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我們村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也跟著飛速發展了起來。”

“對,我們瑤水村已經是地區級文明村了!”苗玉蘭驕傲地補充。

項英雄繼續道:“因為有豐富的水產資源,我們那裡家家戶戶都會做海鮮食品。當時國家鼓勵發展農村副業,我們就辦了一個海鮮食品加工作坊。我從生產隊承包了一艘機帆船,後來又自己買了三艘漁船,負責出海打漁,給加工作坊提供原料。我老伴會手藝,就帶著兒媳婦和村裡的婦女們,一起做烤魚片和各種海鮮零食。”

“我們這家工廠已經建廠八年了!是海浦地區最早一批生產海鮮食品的個體工廠,目前有員工八十來人,已經實現了自動化和機械化生產,是我們鄉的利稅大戶!因為廠子就建在海邊,所以我們廠的原料十分新鮮,當天的海魚打上來,可以直接送到廠裡加工。口味和品質在我們當地有,有什麼來著?”苗玉蘭一時想不起那個詞。

項遠洋低聲提醒:“有口皆碑。”

“對對,在我們省內有口皆碑。”苗玉蘭笑起來,特彆和藹淳樸,“不少外地遊客來我們海浦旅遊,去商店和批發部,點名要買我們的產品,當作伴手禮帶回家。”

記者和亞委會的幾個工作人員,聽了他們的經曆後不由感歎,隻看衣著打扮,真瞧不出這老兩口能辦得起那麼大的工廠。

基金會的一個上了些年紀的工作人員問:“項同誌,苗同誌,你們剛才說這次來北京是為了工廠的事而來的?你們要是有什麼困難,可以跟我們提,看看組委會能不能幫忙。”

這老兩口的衣著打扮十分樸素,甚至有些寒酸,一口帶著方言口音的普通話也說得不太利索。

這就是最最普通的農民,自己過著簡樸的日子,卻舍得拿出十萬元支援亞運工程建設,在場眾人都有些動容。

“我們沒啥困難,”項英雄樂嗬嗬道,“這次背著十萬塊錢從老家來北京,主要是想在北京的報紙上給我們廠的產品打廣告。之前有不少外地遊客反應,說苗玉蘭牌的海鮮食品隻能在海浦買到,回家以後再想吃就買不到了。所以我們這次帶了十萬塊宣傳費,打算買幾個報紙的廣告位宣傳一下,有需要的客商可以去我們瑤水村進貨。”

“啊,那你們把廣告費花了,之後怎麼辦呀?”有個年輕的小姑娘問。

“這也沒啥!”項英雄指了指記者,實事求是道,“捐款的想法是我老伴提的。你們不是正在采訪我們嘛,到時候也能上報紙,這就算我們沾了亞運會的光,做過一次廣告了。”

大家都覺得這老兩口太實誠了,你們私下商量的話就不要當眾說出來了嘛!

女記者問:“大爺,大媽,你們要不要借著這次機會,介紹一下廠裡的產品?”

苗玉蘭趕緊擺手說:“不用不用,我們就是來捐款的,不能讓記者同誌幫我們做廣告!要是彆的單位也有樣學樣,捐了款就要求打廣告,那你們還怎麼做工作呀!這多容易得罪人。”

大家更覺得這對鄉下老夫妻是實在人了。

苗玉蘭讓兒子把隨身帶來的海鮮零食發給在場的工作人員。

“給大家嘗嘗我們海浦特產,”她笑眯眯道,“這個口味和質量絕對不比國營大廠的差,這裡麵好多都是我們聘請大學生技術員幫忙研發的新產品,非常受消費者的歡迎!”

“大媽,你們廠的魚片還挺好吃的,與市麵上大多數的烤魚片相比,口感比較軟。”

“這就是我們那邊烤魚片的特色,含水量比較高,適合老人小孩食用。”苗玉蘭笑道,“你們要是覺得好吃,等到明年亞運會的時候,我們可以再給運動員們讚助二十萬塊錢的海鮮食品。”

項遠洋一邊給大家發零食,一邊介紹:“我們把魚從海裡打出來以後,就直接進廠加工,烤魚片裡隻有家常調味料,沒有其他添加,運動員也可以放心吃。”

民間的任何一筆捐贈對亞運會來說都是寶貴的,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又跟項家人要了一些試吃產品。

如果質量檢測通過的話,可以接受這對老夫妻價值二十萬元的實物讚助。

……

項家夫妻捐款後的第二天,北京的三家媒體就同時報道了,海浦農村個體戶老夫妻千裡迢迢闖北京,為亞運會捐款十萬元現金的新聞。

項小羽覺得她娘這次捐贈十萬塊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畢竟,對於之前的個體戶捐款,媒體通常隻會報道他們的名字和職業,並不會介紹經營範圍。

而這次的報道雖然沒有介紹產品,卻給了老兩口國營單位的待遇,公開了工廠的全名——苗玉蘭海鮮食品加工廠。

雙胞胎兄弟隻是在省內的小周刊上打了三天廣告,便能給產品找到銷路。

那麼首都大報的宣傳效果就更不在話下了!

不等三人返程,他們便接到了老家打來的電話,有好幾個外省的客商通過電話訂貨了。

請他們趕緊回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