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神遊(78)三合一(1 / 2)

故國神遊(78)

城外的局勢牽扯著城裡每個人的心。百姓們關注, 就怕一不小心就亂起來。城裡的地方畢竟有限, 有些兒子多的人家,給而自己成親了,就一個個的分出去。因為現在城外的房子比較便宜, 地段又繁華, 做起生意不比城裡差。因而, 好些個人家,為了怕房子漲價,怕買的遲了就買不到好地段的房子, 分兒子的速度真挺快的。還有些兒子們在城外念書的, 給孩子買了個暫時安置的院子。有那做工的, 也都安置在了城外。還有些人家,純粹是買了城外的鋪子房子為了賺錢的。但不管是那種,他們或是親人或是產業留在城外, 試問,誰不憂心。

“也不知道我家老三家斷頓了沒有,外麵亂糟糟的也不能出門買, 也沒人賣呀。鄰裡想借借,可敲門隻怕都沒人敢開, 這麼下去,那些外地來情願的餓不死, 咱們本地的得在自家餓死。”

“誰說不是呢!彆說城外了,我家的糧食扛不過三天了。以後啊,還得是老辦法, 家裡得存糧。不能因為貪圖省事,等著收了紙錢才拿去買點平價的。這次我拿自家的銀子去銀行換,換了就去買平價的,存在家裡我心裡安穩。真遇上點事,人家家裡放著糧食的就比放著錢的人心裡安穩的多。”

這話對頭。

大家聚在一塊嘰嘰喳喳的,邊上不知道是誰說,“缺點糧食還好,可家裡的老娘每日都得出城去醫館的,最近不能出城,老娘在家疼的飯也吃不下藥也吃不下,再這麼著就得出人命了。”

“你這還算好的,疼嘛,不行在城裡找藥鋪,抓些止疼的藥或是買些止疼的藥丸總能撐下去的……”

“你當我沒去?城裡的藥鋪現在那價錢都上了天了,一瓷瓶的止疼丸藥,皇家藥堂出的那種,原來也就是十來個銅板,現在?現在得半兩銀子……”

“哎喲!這可是殺人的價錢。”

“隻要花錢好歹有藥呀!那巷子口李家的兒媳婦,之前去醫館的時候,人家大夫說是雙胎。他們還算著呢,說是到了跟前好過去,反正生孩子在那邊不花錢的。誰知道這可好了,現在出不去,今兒晨起便發動了,這會子正找穩婆呢。可如今上哪給找穩婆去。穩婆早前都在醫館裡跟著學,學的好的都成了官府開的醫館的女大夫了,到了其他州府,那也是響當當的人物,現在可上哪找接生的去。這若是出事了,那可是一屍三命。”

“那是比老病號來的要命!”

正討論的厲害呢,就聽見城裡敲鑼的聲音。

這是要通知什麼呀!

哦!聽清了,皇家藥堂和惠民處聯合告知:家裡有病患的,需要什麼藥,可以去藥堂購買,平價不加價。另外,每日都有巡查的士兵推著糧食,大家可以平價采購,每家每戶拿著自家的戶籍憑證購買,每個人每天的量不得多於半斤。

可饒是這樣,各處都是謝恩的聲音。

就有人道,“聽說了嗎?城外那些人都奔去找老聖人了,叫老聖人管管當今聖上。”

“那是應該的!”

“是!誰家兒子犯了事不得找當爹的管呀!”

“不對不對!我剛才去打聽消息,我那侄兒不是就在城門口值崗嗎?我侄兒叫我趕緊回家,彆摻和,說是宮裡下了旨了,叫緊守城門,以前三班倒的,現在必須全員在崗……”

那這守衛就是平時的三倍。

“這意思……皇上是連老聖人和老娘娘都不要了吧!”

這跟明知道外麵有強盜,老爹就門外頭,當兒子的因為怕強盜打進來,就看著當爹的在外麵被強盜殺了有什麼不同?

逆子啊!

“皇上不是說仁孝嗎?連孝都沒有,哪裡來的仁慈?”

“誰說不是呢?”

“話也不儘然,咱們不能瞎猜的。皇上說不定另有打算。”

“什麼打算?要是有打算早偷偷的把老聖人和老娘娘接回來了。之前可沒這麼緊張的。那個時候咋不想著呢。”

“不是往書院裡調兵了嗎?”

“這話就不像話了!你兒子在城外,你能說多給他兩個護院就不管了嗎?”

“那是我親兒子!你這不是胡說嗎?”

“是啊!那是你親兒子,難道皇上不是老聖人的親兒子?”

“許是老聖人自己不進城呢?藥堂和惠民處這不是還都能安排嗎?皇上肯定不會不管大家的死活!”

“你知道什麼呀?這兩處當時是有規定的,但凡到了什麼災難等級就得啟動什麼機製,好像是聽誰說了一耳朵的……當時是老娘娘堅持要給加進去的。說是這兩處每年都會預留出來一部分物資藥品儲備,以防不時之需。說這個叫什麼人亡政不亡,不管是誰將來管事,都得按照製度執行……”

“老娘娘是好娘娘。”

“老聖人也是好聖人。”

邊上有那潑辣的女人路過了,順嘴就說了一句,“老娘娘很多事都對,就唯獨一點不對。”

她家男人臉都嚇白了,“胡說什麼呢?”

“怎麼胡說了?老娘娘說姑娘也金貴!是!閨女是金貴,但沒有兒子是不行呀!您看老娘娘自己,這要是有自己的兒子,何至於此?”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仁慧太子——不是,仁慧皇帝就是去的太早了。”

“那是!皇上自己都說了,要是仁慧皇帝還活著,皇位也不會傳給他的。”

話題扯遠了!

百姓們想起什麼說什麼,說到哪算哪。

但是宮裡可不一樣。

此刻的宮裡,乾隆坐在上麵,嘴唇緊抿。下麵跪著烏泱泱一片的大臣!

這些大臣如今沒有分什麼陣營,也分不了陣營。不管站在哪一方的角度上看,這件事都得解決,且是迫在眉睫。站在公事的角度上是這樣的。從私人的角度上難道就不是這樣?好些官員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在城外念書,便是舊學一派的,孩子因為當長輩的立場問題沒有去書院念書,但是族人呢?立場不同,那是對外的態度。兩邊都有人,家族才能長盛不衰。但這不以為著能看著家族裡出色的後輩真的折損在外麵。這是其一!其二便是現在反對處理此事,這是在其位而不謀其政,也是要跟新學派的官員結仇的。更重要的是,皇上能隱晦的不管老聖人和皇太後,但是這話他們做臣子的誰敢說?這是大逆不道呀!

所以,態度隻能是一個:必須解決此事。

禁海不禁海,那不是現在要討論的。現在的重點的是,得把人員疏散了,不能這麼對峙下去。

弘晝站在前麵抽抽噎噎的,“皇上,必須接皇阿瑪進宮了。這萬一要是出了什麼事,可怎麼辦才好。”

弘曕站出來,“皇上,臣弟去接。臣弟親自去。”

弘曆知道,弘曕的著急沒有弘晝那麼彆有用心。弘曕著急,是因為她的親額娘就在他的莊子上呢。因為那邊安全,莊子上除了一些伺候的,也就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護院。要出事了,他那邊的莊子怕是要首當其衝的。他不僅是要接皇阿瑪和皇額娘,還有他的額娘。

弘曆皺眉,語氣篤定的很,“書院醫館,朕調遣了重兵把守,不會有任何問題。那也是朕的阿瑪額娘,朕的十二阿哥也還在書院裡旁聽,難道朕不比你們更擔心?”說著,他就看向站在後麵的肅英額,“朕想過了,這事是得處理。怎麼處理呢?從銀行裡抽調資金,凡是樂意返鄉的,朝廷支付盤纏之外,朝廷調用船隻,送南來的百姓返鄉。”

下麵的大臣你看我我看你的,這法子聽起來不錯,可做起來難啊!

誠然,有利誘在前,有些人一路顛簸,受不了那份辛苦,自然就打了退堂鼓。人心不齊,有人覺得該堅持,但有些人就認為能返鄉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一旦有人拿了銀子離開,好似這事就解決了。

但是,隻要這麼鬨,朝廷就給發銀子,那這得有多少人趨之若鶩。得來的結果不一定真實想要的!可能會把眼前這個局麵處理的越來遠亂。

可乾隆難道連這個都不清楚?“銀行不直接發給銀子,隻發放紙幣。每張紙幣上都有編號,發放時可登記造冊。此人家住哪裡多大年紀叫什麼名字領取了什麼號碼的紙幣……”

那要冒名頂替呢?

畫像這東西官員有這樣的檔案,但是百姓迄今為止並沒有。

可就算這東西也能這麼完善,可明顯的問題是紙幣。肅英額就解釋:“紙幣,如今也沒有那麼大的量……”

“印發!”乾隆給了這兩個字,且語氣不容置疑。

印發?

好些大臣瞬間就抬起頭來,這玩意是隨意能印發的東西嗎?

肅英額直愣愣抬起頭來,“萬歲爺,紙幣不能爛發!這東西失控帶來的風險巨大!”

“再大的風險那也是以後了。什麼風險能有此刻京城麵臨的風險大?”乾隆不用質疑,“引發紙幣,沒人發二兩不行,那就發五兩。將額度放大!”

懂一些的朝臣們膽顫心驚,他們有點擔心他們放在銀行的銀子會變的不值錢。

肅英額搖搖頭:“臣不能遵旨。如此做隻是從一種風險過度到另一種風險……其實,事情遠不到這個程度。惠民處便有相應的機製,臣以為可以借鑒一二。朝廷既然要出船出車,送這些人返鄉,那便可沿路請設立在各地的惠民處與以幫忙安置,提供最基本的糧食供應。若是有發放,也應該發放朝廷的救濟券或是惠民券,憑此券可在當地的惠民處領取糧食布匹或是藥品。每日限量供應,可緩解當地惠民處的壓力,流出時間從各地征調物資,補充當地惠民處的缺口。”

惠民處大家一直都知道,也一直將這些地方當做是育嬰堂一類的地方。沒怎麼在眼裡放。從沒有人細致的去研究過惠民處的各種規定。包括乾隆也是如此。

現在肅英額這麼娓娓道來,眾人才恍然一驚,原來針對各種問題,已經有人想在了前麵。

按說該高興的,可是乾隆高興不起來。

他突然發現,好像很多東西是淩駕在皇權之上的。所謂的應急機製,便是可以跳過很多環節直接啟用的。

那——要皇帝做什麼?

惠民處如此,又是為誰邀買的人心?

和敬嗎?

不是!是皇太後——是自己那位皇額娘!

而且,既然有這樣的機製,為什麼之前沒有提出來,也沒有人主動去做。非要等事情演變到現在這種程度。

到了那種程度啟動哪種機製,這也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得按照硬性的指標來。

再者,朝廷對此事的態度也很重要。在惠民處下決定之前,肯定是認為朝廷對此事是有能力處理的。

結果不是不能處理,各地的官府抽調米糧沿路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就可以。到了地方,可以憑著朝廷的條子免稅免徭役等等,這都是可用的。

之前朝廷也試圖往這方麵引導過,可選的時機不對,對方不到人困馬乏精疲力儘的時候,他們不肯妥協。皇上這才出了這麼一著——印發紙幣!

到了這個時候了,惠民處不動也不行了。

乾隆才說要召見和敬公主呢,結果外麵稟報了:城外百姓群情沸騰,老娘娘已經打發和敬公主說了惠民處的政策,但是百姓還是不肯離開。隻求一件事,見見老聖人,請求老聖人和皇上給百姓針對禁海一事給一個明確的答複。

“得寸進尺!有恃無恐!”乾隆皺眉,“這是知道有了保障了,才越發放心的鬨了。朝廷越是軟弱,他們就越發有恃無恐!”他喊傅恒,“你馬上救駕!老聖人在莊子上不安全,你帶人去。不管誰擋了路,格殺勿論!”

這哪裡是要去救老聖人回宮,分明是要以救駕為借口,大開殺戒!

傅恒沉默一瞬,然後沉沉的應了一聲是,起身抬腳就走。

看著他出去,朝堂瞬間就亂了。

劉統勳急的站起身來,“萬歲爺,萬萬不可!萬萬不可!便是來請願的百姓,那也是手無寸鐵。他們不偷不搶沒作亂,隻是在莊子外麵靜坐……”

話還沒說完,外麵又來報:皇宮外麵被圍住了。

“誰開了城門?”乾隆震怒,眼裡殺氣凜然。

“回皇上的話,城門沒開。圍著皇宮靜坐的是宗學旗學還有各處義學的學生,大的不過十四五歲。小的才六七歲大小,大的拉著小的,整整齊齊的坐在宮門口……在背誦《孝經》。”

這話一出,大殿頓時一靜!

若是流民,或可喊打喊殺。若是對成年的書生舉人,或可去講講利弊。

可那些都是孩子,這才是真真輕不得重不得。每個孩子身後都牽扯到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身後有父母長輩有兄弟姐妹……敢動一人傷一人試試,京城瞬間可亂。

劉統勳急忙道:“護住!護住!防著彆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些孩子生事。”

不僅不能打不能罵,還得小心看護。

來保顫顫巍巍的起身,邊上的人扶住了,他才沒摔倒,“皇上,為今之計,應當從速決斷。其一,速請老聖人和太後娘娘回宮。其二,安撫城內外百姓。準其派遣他們中有信用有威信之人,一起進宮議事。其三,各把守士卒,除了維持秩序之必要,不得動刀動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