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1 / 2)

在與陸辭離彆後,狄青情緒低落了數日,便加倍投入到了秦州的政務中。

自滕宗諒被調走後,秦州知州的職位就因朝中遲遲未決、而處於一直空懸的狀態。

儘管如此,狄青身為通判,也不可獨斷:除小事或急務當立作決斷外,但凡可推延些的事務,他都得署上自己名姓後,先封存起來,等新知州來到任上,再由其一一進行批閱。

由於李元昊在一年多前,才遭吐蕃與大宋聯軍重創,而一晃眼的功夫,最不適宜出兵的嚴冬即將到來,秦州城上下便也由起初的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到後來逐漸放鬆,最後變得習以為常了。

輕鬆的氛圍,卻始終隻存在與百姓之間——就如朝中三令五申的那般,狄青絲毫不曾鬆懈,始終爭分奪秒地整飭著軍務,整個秦州,也就處於外鬆內緊的穩定狀態。

在這方麵,他原本有張亢可用,不必凡事親至。

然因秦州麵臨的威脅相對較低,張亢被臨時征調至邠州去,輔佐身體狀況起起伏伏的其知州曹瑋將軍去了。

仗著尚未完全平複的夏國入侵的這一由頭,宋廷可理直氣壯地駁回遼國的抗議,狄青亦可光明正大地組織人馬,拉兵尋匠,搶修破敗不堪的沿線據點。

同時,狄青也不曾忘了嚴加盯梢查看,嚴防商賈為謀求私利、將戰略物資運送去夏國去。

修複沿途據點的意義,顯然不隻在於防備北邊野心勃勃的遼國,還有隨時可能反戈一擊的盟友吐蕃,以及時刻準備卷土重來的夏國。

狄青如今雖是文職,卻因前些年的軍營生活和獵戶日子,除在個人細節上講究些,始終過得更像個舞刀弄斧的武官,全然沒有好咬文嚼字、斯文秀氣的模樣。

每當他戴著青銅麵具,到兵營裡巡視時,總有些膽子大的、曾與他同吃住的兵士一臉稀奇,還私下裡笑著衝這位毫無架子的狄通判打招呼,問候幾句。

在他們看來,狄青不過跟著陸節度去了趟京城,回來就搖身一變,由個無名小將成了舞文弄墨的堂堂通判……實在是太稀罕了。

文武雙全的俊傑,史書上雖有不少記載,但在這邊防軍裡摸爬打滾那麼些年,他們哪會不知兩者兼顧的難度?

將門出身的曹瑋將軍,多年來戰功赫赫,是公認的深有謀略,也無法做到真正下場與那些個滿口‘之乎者也’的文人一道作文,最後還得個魁首呀!

人有所長,必有所短。似狄青這般武藝逸群的,真正讀懂背誦幾本兵書,寫得一些還算入目的文章,這就頂天去了,怎正兒八經去考科舉,還考出個名堂來了!

一想到曾跟這麼一位不得了的人物同起同居,一道訓練多年,他們心裡油然生出幾分與有榮焉,比起不切實際的羨慕,更多還是感到驕傲、覺十足長臉。

萬勝營的兵士們,相比之下見識要多上不少,加上曾與狄青近上許多,總體沒那麼驚訝。

他們多是武官家族子弟,打小不論是受父母逼迫也好,耳濡目染也罷,總歸是念過一些書的。

家中子弟,也有棄武從文、下場赴考者,儘管遠不及狄青摘得魁首來得亮眼,但偶也有雀屏中選者,並非那般罕見。

令彆人津津樂道的狄青出身為尋常農家、這下可蛻變成了鳳凰這點,更讓他們不以為然。

出身歸出身,但也不看看,狄青打小就被帶在哪個身邊,受的是誰的指點?

要論天下才氣,怕還真沒幾個能比得上連奪三元,身邊常伴知己無數的陸辭的!

更有說酸話者,忍不住私下嘀咕:陸辭曾任兩回主考,又深得帝心,加上狄青前些年攢下未報的戰績,如此得天獨厚……陸辭固然不敢在眾目睽睽下做出徇私透題之舉,然人心都是肉長的,何況是素來寵信陸辭的官家,不可避免地會對其有所傾斜。

這些,可全是他們羨慕不來的了。

明眼人亦能看出,單是狄青自當年入軍營來,每到夜裡都雷打不動地捧書夜讀,勤而不懈地練習作文的毅力……就注定了他定能把握時運。

狄青對投注在他身上的複雜目光,全然稱不上在意。

不招人妒是庸才。而如今文武之間涇渭分明,朝中又盛行以文製武……

隻要不是愚不可及的莽夫,看在前程的份上,都不可能公然與他作對。

他的滿腹心思,都飛到前日收到的詔令上了。

詔令發出時,那一萬被臨時編入禁軍行列的兵馬已然出發,如此算來,最多再要個十天左右,便將抵達。

想到馬上要對這麼一支未曾見過鮮血殺伐,倒是養尊處優慣了,渾身透著散漫傲氣的花架子軍……

狄青微微眯起了眼,露出個與陸辭極相似的神色來。

領這支禁軍前來的將領,他還剛巧認識:正是不甘隻承叔父種放庇蔭、在製舉初開時毅然下場,最後位列榜眼,僅次於他名下的種世衡。

不過,他全部心思曆來都放在公祖身上,並未對種世衡有旁的關注。隻依稀記得那人身量不高,但頗為壯實,模樣生得粗獷,還是個大嗓門……

應不會太難相處才是。

狄青漫不經心地想著,有條不紊地做著接收這麼一批燙手山芋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