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2 / 2)

陸辭為何如此好命,總逢貴人關照?真是僅憑政績,還是也靠了一副天生的好皮相?

張士遜自認絕非好妒之人,但縱觀朝野上下,能捫心自問當真不嫉妒陸辭境遇的,怕是屈指可數。

陸辭憑什麼得官家那般信重?

若說官家重情,是看在東宮時那份師生情誼才對提拔陸辭念念不忘,他當年擔任的職事,可是太子詹事、除右諫議大夫、兼為太子右庶子。

真要論師生之緣,那他該得的,理應遠比陸辭那僅做了大半年的左諭德要來得多。

而官家待他固然客氣尊敬,磨勘擢升時,也的確給了他不少照顧,但除這外,至多是偶然幾句關懷問詢,再無其他了。

若無陸辭這一鮮明對比的存在,他或許也早已心滿意足了吧。

張士遜遺憾地歎了口氣。

——多想無益。

他勉強打起精神,提醒自己,今日因陸辭主要被那三位宰輔‘占’去了,不曾與他說多的話,但真要共事時,他們同為參政,還是儘可能地少些矛盾,多些親睦的好。

張士遜終於將糾結心緒理清,慢慢進行排解,卻不知他白日裡雖費力掩藏起的這些愁思,根本沒能逃過當時在場的所有人精的法眼。

寇準在向夫人滔滔不絕地講述了一通陸辭初入政事堂的‘小可憐樣’、自己又是怎的英明神武、寬宏大度,對其予以慷慨接納後……麵對夫人那似笑非笑的質疑,他連忙拋出了張士遜來增加可信度:“夫人有所不知,那張順之的臉皺了一整天,就沒鬆開過。”

麵對夫君的孩子氣的話,夫人無奈地搖了搖頭,委婉提醒:“夫君僅長張參政三歲。”

“哪怕隻長一日也是長。”

寇準滿不在乎道:“我與張順之共事雖算不得多長,卻是相識多年,他那人我清楚得很。從他能琢磨得出‘彆頭試’的主意,也知曉避嫌來看,是個辦瑣事上綽綽有餘、亦能不存私心的清白人。隻是他那度量不足,匱乏遠見與大局的毛病,到底是個要命的瑕疵。”

夫人溫婉笑著不說話,寇準便自顧自地說了下去:“在我看來,他心裡對那狡童有些嫌隙其實也不壞。總比拿他那畏手畏腳、毫不果斷的一套教壞了這根好苗子的強。”

張士遜會不快活,也是情理之中:畢竟在不少視資質輩分為安身立命的護身符的朝官眼裡,被陸辭這個歲數輕得不像話,卻無處不壓得他們死死的青年輕鬆趕上……絕對不是樁能讓他們笑得出來的好事。

夫人笑道:“你向來是個風風火火,做事雷厲風行的,張參政好四平八穩,自然不如攄羽對你脾氣。”

“夫人這話可就說錯了。”寇準哈哈一笑:“真要論四平八穩,恐怕耳順之年的張順之,還抵不過陸狡童呢!那狡童也不知怎麼長得,天生心眼多得很,先帝都一眼瞧出他八麵玲瓏、狡詐圓滑,哪裡真是甚麼風風火火?彆看他常有驚人之舉,但除卻他以自身為誘餌、戲耍夏軍、爭取築城時機的那回外,他那些個看似大膽的舉動,背後全是周全縝密的考慮,絕非甚麼胡來的莽夫!”

既有心思縝密、步步為營的大局觀,又有危難時願置前程性命於度外、孤注一擲、隻為護百姓周全的豪勇,這樣的一塊寶玉,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青年才俊——這,才是他最欣賞陸辭的原因。

夫人好心為張士遜說了句話:“似攄羽那般出挑的,的確世間少有。隻是於張參政,你也著實不該太過苛刻。他早年於射洪任職時,亦是極受百姓愛戴,曾遭遮其馬首使他不得去麼?”

“那都快是上輩子的事了。”寇準不以為然道:“夫人真要扯這點講,那狡童當年所為,不是更上一籌?”

張士遜於射洪任職時,因政績出彩,真心愛護百姓,使百姓投桃報李,亦是對他崇敬愛戴。他任期滿時,因百姓不舍其離,紛紛奮力挽留,傳為了一時美談。

但在寇準看來,陸辭這些年來於地方上任職的履曆,不僅絲毫不比張士遜薄弱,且所任之所皆是貧瘠困苦,卻能因地製宜,靠授人以漁,使當地人口興旺。

不論猶如脫胎換骨的汾州還是秦州,甚至是沾了陸氏莊園的東風、漸起生氣的隨州,百姓再感激和愛戴陸辭,卻絕不會為私心強留,甚至會為其升遷得重用、福惠他地而欣喜……

能令百姓‘無私’,才是真的大智慧。

陸辭對存在於心思各異的同僚與夫人間、關於自己的親密夜話,自是無從得知。

而他的心思,也不可能都放在打理與同僚間的交際上。

在用了小半個月的功夫,徹底熟悉了政事堂的運轉流程,近期的大小事務後……

他便摩拳擦掌,預備乾正事了。

作者有話要說:我的全勤計劃(1/30)

注釋:

1.彆頭試:

宋真宗在位期間,經翰林學士楊億舉薦,張士遜任監察禦史。當時,宋真宗正在為科舉舞弊案惱火。貢舉剛剛開始“糊卷法”,即密封考生名字,以防閱卷作弊。張士遜擔任諸科巡鋪官,發現進士考試中存在親緣熟人關係,就上奏請求回避,宋真宗把名字記在了屏風上。從此,姻親回避成為一條律令,科考風氣大正。

一向以公正廉明著稱的寇準,因此對張士遜大為好感,結為摯友。中書擬人充江南轉運使,兩次提交名單都被宋真宗否決,而欽點了張士遜。後來又升遷為侍禦史,轉任廣東,又轉任河北。

2.張士遜與仁宗亦師亦友,擔任太子詹事,除右諫議大夫,兼為太子右庶子(如果這是宋史3)

3.宋夏戰事爆發時,輦官鬨事(就是我前麵曾注釋過的,不願被充入禁軍的那批輦官),正趕上張士遜進宮上朝,當場把張士遜嚇得滾落在地,旋即連上七道奏折請辭宰相之職,不願蹚這場渾水(《狄青傳》p63)。

4.民遮馬首不得去,因聽還射洪(這個就不用我翻譯了吧,你們肯定做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