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1 / 2)

毛思嘉一家人是在初三的時候去的姥姥姥爺家。

按照老規矩,初一拜年,拜的是宗親,關係最近的人。初二得拜姻親、街坊鄰居,初三的時候就輪到同事、朋友了!

毛家情況不一樣,毛爸都不是老北京的坐地戶,談不上什麼宗親。正好,按照柳城老家的習慣,初一就該呆在家裡烤火、一家人閒聊,不能忙,也不能出門拜年。所以按照這個習俗,毛家一家人就不出門了。

初二拜姻親和街坊鄰居,毛家實際操作卻是白街坊鄰居和同事朋友,至於姻親,也就是毛媽這邊的親戚,就輪到初三了。

大溜上的規矩歸大溜上,每個小家到底怎麼操作,這是有自己的特殊性的。毛媽家裡就屬於特殊情況,家裡姑娘、孩子拜年的,最好都在前兩天弄完,之後幾天,直到開年上班,就能一大家子多呆會兒了!這個時候年輕人大多都是職工,一年到頭也就這麼幾次聚的機會,老年人能不在乎麼!

之所以能這樣乾,也和毛媽家相對特殊的情況有關。

毛媽家本姓金,她就叫金秋芬。毛思嘉她姥爺姥姥這輩子的兒女,不算夭折的,成人的有兄弟姐妹五個。大兒子小兒子中間,隔的就是姐妹三個,因為姐妹三個出落的好看,是當時胡同裡有名的三朵金花!

兩個兒子先不說,仨兒姑娘呢,毛思嘉她大姨金春花嫁了她廠子裡的師傅,這師傅和毛爸一樣,都不是北京城的坐地戶!比毛爸好一點兒的是,還有一些親人,然而山高水遠的,也不能逢年過節看看,最多就是偶爾寫信寄東西回去,老家偶爾也會回一些特產來。

至於毛思嘉她小姨金秋芳,沒嫁人...三十出頭了一直沒嫁人,這在這時算是比較少見的了。

這樣一來,姑娘姑爺初三上門就有了條件。如果不是這樣,肯定是要優先人家家裡的安排的。

毛思嘉就是初三的時候,跟著爸媽、提著拜年禮物,去了姥爺姥姥家。

姥姥姥爺家在東城,新年又冷,一家人也沒有騎自行車,而是搭了公交車,再走了一路才到目的地。

金家和毛家一樣,也是胡同裡頭四合院...其實也不好說四合院了。為了塞下更多的人,即使原本是規規整整的四合院,也亂搭亂建的不成樣子了,所以和建國以前那些大雜院一樣,都渾叫大雜院!

“嘿!這不是秋芬嗎?來看你爸媽了?”胡同裡的七大姑八大姨眼睛尖,一下就看到人了,目光移到毛爸身上:“這是毛錚啊...老金這下高興了,姑娘姑爺都來了!”

有差不多年紀的男的,要給毛爸散煙,看樣子是要嘮幾句了。

毛爸讓大家夥兒看看自己滿手的東西:“對不住!對不住諸位!我這兒看我爸我媽去,先見了爸媽,一會兒再來玩兒!”

一聽他這話大家就笑了。

“行啊!秋芬,你家這位當初連普通話都不會說呢,現在北京話都說得不錯了!”

毛媽眼睛瞪過去,這個時候說話的都是和她年紀差不多的,這就是當年的發小啊!一點兒都不帶客氣地拆台:“也就這幾句像點兒樣兒!平常說話還是他老家味兒。他自己說也就算了,姑娘也學了他說話的腔調,可惱著呢!”

毛思嘉在一邊不好意思地眨了眨眼睛...毛爸是白背這個鍋了!這個時候的北京,多的是父母不是北京人,卻說一口北京話的孩子。毛思嘉之所以始終帶柳城口音,純粹是上輩子的習慣!

“那是這孩子本性不忘根兒!”大過年的,肯定是撿好的說的。

又有人看著毛思嘉:“看看這孩子,長的多招人。不是我說秋芬,比你小時候好看...你當年還說胡同裡沒比你更好看的姑娘了,現如今還有什麼好說的?”

笑貧了幾句,毛家三口人才進了老金家住的那個院兒。

“爸媽!我和毛錚、小嘉來了!”才進院兒,毛媽就喚道。

毛思嘉她姥姥早就注意著外邊的動靜了,這時候打開門:“快進來快進來!外頭多冷啊!”

毛思嘉她姥姥是一個長相很慈祥的老人,就像是大家固定印象中奶奶外婆的樣子。

“姥姥!”毛思嘉甜甜地叫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