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2 / 2)

為此,謝氏幾乎要將牙咬碎了,卻不得不裝大度。

徐達每年給張氏五百兩,六年時間,張氏卻存了五千兩,這其中自然有緣由。

張氏出了銀子,與她娘家的弟弟在縣裡開了處酒樓。

張氏的弟弟弟妹,也就是徐琳琅的舅舅和舅母,二人極會做生意,很快就將留仙樓開成了濠州最大的酒樓。

張氏隻出了銀子,但是從未參與酒樓的經營,當今,世人輕視商人,張氏自然不能讓人起了她做生意的懷疑,從而給徐達了徐琳琅抹黑。

所以,留仙樓的一切都是徐琳琅的舅舅舅母在打理了。

張氏為避人耳目,一直都和徐琳琅住徐達在鄉裡給置辦的老宅子裡。

留仙樓進賬不少,張氏和張氏的弟弟各分一半,就算如此,張氏每年也能收不少銀子

六年下來,張氏便存下了五千兩銀子。

有了銀子,張氏行事也方便,給徐琳琅尋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刺繡女紅的師傅,都是極為出色的師傅,並不比旁的“五玉”的師傅差。

也正是因為銀子寬裕,張氏也能輕易的就將濠州這邊的實際消息瞞的死死的,讓探子給謝氏這邊傳的都是假消息了。

張氏並不是銖施必較的吝嗇性子,無論是在教養徐琳琅上、還是在日常花用、衣食住行上,張氏都舍得花銀子。

不過即使是張氏舍得,在徐琳琅的衣裳上也花不了多少銀子。

當今重農抑商,不許商人穿絲綢衣裳,徐琳琅的舅家已是商籍,家裡幾個孩子隻能穿絹布衣裳。

徐琳琅常和舅舅家的弟弟妹妹玩耍,為了不讓那幾個表弟妹心裡不舒坦,徐琳琅向來都是穿著絹布衣裳。

那些絹布衣裳,根本花不了多少銀子。

這也便是為什麼徐琳琅被接往應天府的路上穿著普通的絹布衣裳的原因了。

張氏十分樂善好施,周圍人有了難處,張氏都會慷慨解囊。

這些年在濠州,張氏和徐琳琅也花用了不少。

即便如此,張氏還是存下了五千兩銀子。

張氏很是明白什麼地方的銀子該花,什麼地方的銀子該省。

原本張氏臨終前,仔細叮囑過徐琳琅,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動用這些傍身銀子。

可是上一世,在這國公府內,今日嬸母壽辰,明日堂姐妹們壽辰,免不了都得送禮,再加上出府做客也要穿戴些像樣衣裳,萬般無奈,徐琳琅便動了那五千兩銀子。

逐漸,蘇嬤嬤謝氏都知道了徐琳琅有五千兩銀子,更是知道了徐琳琅舅舅開酒樓的事情。

謝氏擔心自己做的太過張氏的弟弟會過來給徐琳琅撐腰,便讓蘇嬤嬤告訴徐琳琅,商人低賤,若是讓旁人知道了徐琳琅有個做商人的舅舅,她便再難在這應天府的貴人們麵前抬起頭來了。

蘇嬤嬤讓徐琳琅再不必和她的舅舅來往,免得舅舅的身份拖累徐琳琅。

謝氏還扣下了徐琳琅舅舅和舅母給徐琳琅的書信。

徐琳琅的舅舅舅母久收不到徐琳琅的回信,便千裡迢迢趕到魏國公府見徐琳琅。

謝氏壓根兒就沒把徐琳琅舅舅舅母來到魏國公府的事情告訴徐琳琅,但是卻假替徐琳琅對她舅舅舅母傳話,說徐琳琅說擔心舅舅和舅母商人的身份會拖累她,所以以後便不必相見了。

這些都是徐琳琅登臨鳳位以後才知道的事情了。

作者有話要說:  明初,統治者嚴重壓製商人地位,商人的地位被歸為社會底層,統治者規定商賈之家隻許穿布衣,商人若是穿絲綢衣服是犯法的。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